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立足中医药资源优势,以打造壮瑶医药“四名”品牌为重点,推动广西中医药(壮瑶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取得新进展,为坚决守住守好祖国的“南大门”作出中医药力量和贡献。
党政点题力推,聚焦“特色”求突破
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壮瑶医药)发展,发挥壮瑶医药特色、打造品牌和拳头产品,以品牌带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医药独特优势,持续打造壮瑶医药品牌。广西中医药(壮瑶医药)“十四五”规划、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中药材种植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等政策文件,明确广西中医药(壮瑶医药)“品牌”建设具体方向和发展路径,以品牌建设带动产业发展。全区中医总诊疗人次3773.6万、出院总人次235.61万,比“十三五”末分别增长8.21%、30.49%。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广西连续3年进入全国前十。
部门破题强推,聚焦“品牌”重打造
部门协同发力、集中力量打造“名医、名药、名技法、名馆(阁)”壮瑶医药“四名”品牌。一是突出临床疗效,培优“名医”。在壮族、瑶族主要聚居6市12县择优确定壮、瑶名医12名,树立领航“头雁”。二是注重部门联动,打造“名药”。遴选公布“桂制剂”23个(壮药、瑶药3个)。三是挖掘特色优势,推广“名技法”。遴选出使用频率高、患者认可、门诊量大“名技法”12种(壮医类9种、瑶医类3种),培训100余名师资辐射技术提升。四是坚持示范带动,建强“名馆(阁)”。统筹考虑地域分布、人口数量、交通情况等因素,评选2024年“名中医馆”6个、“名中医阁”4个。新华社、人民网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形成《广西打造壮瑶医药“四名”品牌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质量》上报国务院办公厅。
行业领题重推,聚焦“质量”下功夫
聚集主责主业,促进高质量发展。一是聚焦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各级各类中医医院建设,中医药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全区中医类医院146家,基层中医馆1441个,中医馆覆盖率98.23%,基本实现全覆盖。县级以上中医类医院床位数4.34万张,每千人口中医类医院床位数0.9张,比“十三五”末分别增长14.72%、18.42%。二是聚焦服务质量提升。加强医院专科能力建设,68个专科入选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中医优势专科序列,获批15个国家中西医结合旗舰科室建设项目,推进17个县级中医医院“两专科一中心”、55个“旗舰中医馆”、60个“中医阁”建设。组织17家三级医院对口支援30家县级中医医院,新增19家城市三级中医医院对口支援38家县级中医医院。三是聚焦人才培养。实施“三大人才工程”,分层分类推进人才培养,累计培育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83人,培养广西名中医279人、岐黄(青年)学者44人、优秀人才100人,培训基层中医技术人员3.7万余人次。全区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2.76万人,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0.55人,比“十三五”末分别增长26.58%、25%。四是聚焦创新驱动发展。推进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药高水平重点学科建设,中医药创新纳入《广西科技计划项目》,投入近2亿元支持中医药科技项目400多项。五是聚焦标准化建设。在颁布3卷《广西壮药质量标准》、2卷《广西瑶药材质量标准》基础上,加强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立项广西中医药地方标准144项,《壮医水蛭疗法操作规范》等22项获得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团体标准发布,肉桂、山豆根和两面针3项中医药ISO国际标准研制取得突破进展。
社会答题助推,聚焦“产业”做文章
立足广西7542种中药资源,促进中医药+健康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一是擦亮品牌新名片。鉴定壮药2200多种、瑶药977种,发布第一批《广西道地药材目录》《广西壮瑶等少数民族道地药材目录》,出版《中国中药资源大典—广西卷》,推进“桂十味”“桂药膳”“桂制剂”品牌建设,强化区域特色品牌培育。二是把牢品牌基本盘。注重示范引领,建设190家中药材、中医药健康旅游、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及“定制药园”,推动种植、生产、流通、使用环节融合发展,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超700万亩。三是打造品牌新引擎。举办广西第二届中药(壮瑶药)药膳大赛总决赛、承办中医药科技成果直通车(药食同源专场)、支持2024“科创中国”广西行中医药科技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等多项活动,线上点击量超过2000万人次,签约58项,总投资1.5亿元;水飞蓟籽油葛根人参灵芝片等12款新研发药食同源产品获批上市,新增产值2600万元以上;获中药配方颗粒上市备案号251个,实现新增产值1.18亿元,辐射带动产值3.79亿元。(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