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对生命、健康与自然的深刻理解凝结为今天的中医药文化,其不仅是中华传统医学的精髓,更是中华文明智慧的重要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其独特的整体观念、辩证思维、人文精神及生态智慧,均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展现出独特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高校思政教育作为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路径,与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之间存在高度的逻辑契合性,应将中医药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探索出一条以高校思政弘扬中医药文化的现实路径,基于其文化价值功能有效强化高校思政的育人成效。
以理想信念提升医学生专业素养
中医药文化的理想信念蕴含救民济世的追求,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早在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中就倡导“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后世《备急千金要方》也主张“人命至重,有贵千金”,都深刻体现了中医始终如一坚守以人为本,强调医者要有救民济世、珍爱生命的思想意识。而高校思政教育不仅关乎知识传授,更涉及情感培育和价值观引导,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因此,两者在关注人的本质和价值上具有相通性。
高校应遵循医学生思政教育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始终把人作为出发点,把理想信念融入思政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社会责任感。中医药文化倡导医者需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将医术变成济世救人的“仁术”,将仁爱精神传递给患者。以张仲景、孙思邈、黄元御等为代表的先贤具有医者救死扶伤的慈悲情怀,能感受到病患处于生死间的焦虑与痛苦。古代医者的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激励医学生立志学医,努力成为兼具医德高尚和医术精湛的医者。医学生要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健康中国建设放在首位,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在未来的医疗工作中为国家和人民作出更大贡献。
以价值追求培养医学生仁者为民
中医药文化积淀了千年来历代中医先贤的躬身经验和思辨智略,也承载大量“悬壶济世”的医德精华,挖掘整理中医药文化的医德内容,将其融入思政教育,对于培养新时代医学生的医德具有重要意义。医学面对的是生命,从本质上讲,医德就是尊重病人的生命和权利。培养学生成为一名医生,首先是引导其树立“医乃仁术”的理念。“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本草纲目·序》),新时代医学生在孜孜以求提升“大医精诚”“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医术时,还需要建立“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感同身受之心,不断修养自身医德。中医药文化还倡导廉洁从医,以患者利益为重,将廉洁医德融入思政教育,要求医学生注重医德修养,坚守廉洁自律的原则。将中医药文化中的医德内容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培养出具有高尚医德和人文关怀精神的新时代医学生,这不仅有利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对思政教育的创新与探索。
以价值共融构建医学生深层自信
思政教育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培养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质,将思政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注重以文化人,并全方位、多角度融入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仁”“和”“精”“诚”的核心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精神内核相契合,也为医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具体实践中,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蕴含的思政元素,引导医学生不断提高人格修养。
以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该校通过深入挖掘中医药优秀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契合元素并形成体系,不断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学校一方面强化对宏观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解读,将党和国家有关中医药振兴的方针政策等在思政教学中加以体现,实现对中医药文化活动的实时报道和传播,增强学生对新时代国家中医药事业发展方向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开拓创新中医药文化育人的理念思路、方式方法和途径渠道,循序渐进地将中医药文化精髓融会贯通,以课堂教学、网络思政、社会实践等方式多管齐下,全面激发医学生成长成才的内生动力,推动新时代医学院校铸魂育人工程落地生根,引领推动中医药文化深度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韩旭,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讲师;胡芳,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