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联合印发《“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中医医疗机构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儿科疾病防治中的特色优势,优化儿科中药剂型,推广小儿推拿、中药药浴、穴位敷贴等中医适宜技术。
《方案》要求,增加儿科服务供给。二、三级公立综合医院及三级中医医院结合专科基础和所在地儿童就医需求,科学规划设置儿科门急诊和病房,配备儿科医疗力量,实现2025年11月底前,全国二、三级公立综合医院、三级中医医院和二、三级妇幼保健院均提供儿科服务。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生儿童常见病诊疗培训,做实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内容,通过全科、中医科等科室医务人员提供儿科诊疗服务,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单独设置儿科。到2025年底,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儿科常见病诊疗服务比例达到90%以上。
《方案》要求推进儿科医联体建设。鼓励地级市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综合医院和中医医院儿科牵头组建儿科医联体,分区包片覆盖网格化布局的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到2027年,以地级市和县(市)为单位,实现儿科医联体全覆盖。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省级儿童医院和国家中医儿科优势专科所在医院全部牵头组建儿科医联体,辐射带动地市级和县级医院,开展儿科专业培训,强化儿童疾病标准化、同质化诊疗和管理。
《方案》要求,开展符合儿童特点的儿科服务。中医医疗机构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儿科疾病防治中的特色优势,优化儿科中药剂型,推广小儿推拿、中药药浴、穴位敷贴等中医适宜技术。加强医务社工和志愿者专业培训,提供就诊引导、健康科普、康复陪伴等服务。根据儿童特点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儿缓解就诊焦虑及治疗恐惧。
《方案》要求,保障季节性疾病高发期儿科医疗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儿科、发热诊室(门诊)应开尽开,并完善儿童输液、雾化、中医外治等服务条件。
《方案》要求,加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大精神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精神科及中医医院精神相关科室建设力度,鼓励将中医医院、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职业病防治院(所)等统筹纳入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推进临床重点专科和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工作中,优先将精神专科纳入建设项目范围。加强精神相关专科集群建设。提升基层精神卫生服务水平。建立辖区精神专科医院、综合医院精神科及中医医院精神相关科室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协作机制,定期安排中高级职称医师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
《方案》要求,充实专业人员队伍。对符合条件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在“执业范围”相应专业后加注“(精神)”字样。鼓励开展中医药防治精神心理疾病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各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督促指导二级以上公立精神专科医院加强心理门诊和睡眠门诊建设,其他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及专科医院等应当创造条件设置心理门诊、睡眠门诊。(记者 徐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