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 网站首页
  • 相关机构
  • 政策法规
  • 新闻资讯
  • 项目名录
  • 项目聚焦
  • 风云人物
  • 会议展览
  • 人才培养
  • 影像展
  • 3D展厅
  • 中医药委员会
  • 国家级非遗“平乐郭氏正骨法”代表性传承人郭珈宜:守正创新,探索中医骨伤新未来

    发布时间: 2025-04-30 13:54 来源: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4月19日至20日,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主办的“第一期非遗中医正骨疗法传承培训班”在承德市举办。国家级非遗项目“平乐郭氏正骨法”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名中医、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副院长郭珈宜教授在培训班期间接受专访。

    平乐郭氏正骨法传承人郭珈宜:守正创新,探索中医骨伤新未来(图1)

    治病求本 重建人体“筋骨-气血-脏腑”平衡系统

    “治病不要为了治病而治病,需找到疾病的根本。”这是郭珈宜常对学生强调的理念。她解释道,平乐郭氏正骨的核心在于将人体视为动态平衡的整体,“治病求本”不仅指病因层面的调理,更在于恢复筋骨、气血、脏腑之间的平衡状态。  

    “患者的主诉疼痛可能只是表象,要进行详细的整体辨识,找到真正病因所在,才能更好地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制定。”她举例,骨伤科常见的“骨错缝、筋出槽”问题,需通过手法复位同时调整筋骨关系,达到“骨正筋柔”。此外,平乐郭氏正骨强调内外兼治,“气行则血行,血行则肿消”,手法结合药物滋补肝肾、促进局部气血畅通。治疗后的功能锻炼和日常养骨指导也至关重要,是为了让筋骨在动态中维持平衡,防止复发。  

    “‘治病求本’既是诊断,也是通过手法、药物、养骨等方法,重建人体的‘筋骨-气血-脏腑’平衡系统,而非仅关注局部症状。”郭珈宜总结道。

    平乐郭氏正骨法传承人郭珈宜:守正创新,探索中医骨伤新未来(图2)

    扫一扫,查看视频

    创新必须以临床疗效为标尺  

    “守正,是扎根于《黄帝内经》等中医基础理论,特别是中医治未病概念,坚持法天顺地、形神共养、动静互补、协调平衡、保养精气的原则。创新,则是将平衡理论延伸至现代生活场景。”她介绍,团队针对电竞选手、美甲师等新兴职业,制定了对应的养骨方案。“创新必须以临床疗效为标尺,需经得起患者验证,而非为变而变。”她强调。

    平乐郭氏正骨法传承人郭珈宜:守正创新,探索中医骨伤新未来(图3)

    扫一扫,查看视频

    人机协同 打造“中医骨伤超级医疗团队”

    谈及备受关注的“具身智能手法机器人”研发,郭珈宜坦言,最大挑战在于让机器复现中医的“手感”。“力道准、动作柔,差之毫厘便可能没效果或伤及患者。”团队通过高精度传感器、力反馈系统及虚拟仿真训练,为机器人装上“触觉神经”和“安全刹车”,目前已推出首台验证样机。

    “它掌握了摸穴、识别治疗部位、按设定力度操作三大基本功,相当于刚毕业的医学生。”郭珈宜透露,目前已经完成了二代机器的设计,二代机器目标实现“找穴比人准,治疗稳过老专家”,但复杂诊疗仍需医生主导。“机器人是医生的‘数字化臂膀’,医生把握大局,机器人负责把妙手回春的手法精准复现,人机配合才最靠谱!”她表示。

    在郭珈宜看来,中医正骨的传承需以开放姿态拥抱科技。“机器人不仅能将百年手法转化为数据密码,加速年轻医生成长,还能永久保存独门技艺,甚至通过数字化技术分析平乐郭氏正骨手法治疗的深层逻辑。”

    机器人在临床中将扮演怎样的角色?郭珈宜表示,机器人在临床中的角色会分阶段演进。

    短期看是“智能工具+专业助手”:比如提升操作精度,AI系统快速分析影像和病历,负责重复劳动和数据处理,但医生依然掌控核心决策。

    中长期可能成为“有限主体”:在标准化流程或特定诊断(影像判读)中承担主体角色,但复杂病情仍需医生把关。本质上不会完全取代人类,因为医疗涉及伦理判断、情感沟通和动态决策,机器人缺乏真正的临床思维和共情能力。

    未来趋势是人机协同——机器人处理数据和标准化操作,医生专注疑难判断和患者关怀,两者互补形成“超级医疗团队”。

    平乐郭氏正骨法传承人郭珈宜:守正创新,探索中医骨伤新未来(图4)

    扫一扫,查看视频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
    联系电话:010-68868488
    京ICP备202100489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1513号
  • 微信公众号

  • 视频号

  •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