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黔江三岔河畔中医夜市现场。
暮色四合,重庆渝中区白象街的青石板路上氤氲开一缕清幽的艾草香。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赵氏雷火灸”传承人手持特制药艾,针对鼻炎患者精准施灸,热力直透病灶,鼻塞症状立减;荣昌区的市民们体验火龙罐、穴位贴敷、小儿推拿等技术的神奇效果;在南川区,金佛山特色药膳品鉴区免费提供中药糕点、膏方、中药咖啡等养生食品,让市民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收获健康知识,用舌尖领略“药食同源”的养生智慧……
这些都是2025年“百市千县”中医药文化惠民活动在重庆落地的生动缩影。重庆市提出将该活动覆盖至全部区县。缘何要这样做?
“我们希望能进一步传播、弘扬中医药文化,扩大活动惠及范围,更好地满足广大市民需求,提升市民中医药文化健康素养水平,营造全社会‘理解中医药智慧、信赖中医药价值、应用中医药方法、传播中医药文化’的浓厚氛围。”重庆市卫生健康委中药事业发展处处长黄春表示。
那么,他们是怎么做的?
双轨并行:
国家行动与重庆创新的交响
活动发轫于一场自上而下的文化振兴行动。
2025年3月2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司印发《关于开展2025年“百市千县”中医药文化惠民活动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以“精彩中医药健康惠万家”为主题,以中医药文化传播、服务体验、健康养生知识普及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医药文化惠民活动。
而重庆的步伐则迈得更早——同年2月,“渝见岐黄”中医药文化集市巡回服务方案已率先出炉。
重庆移通学院师生正在练习八段锦。
“在国家中医药局通知发出后,我们要求全市各区县将‘百市千县’和先期部署的‘渝见岐黄’中医药文化服务活动融合开展,鼓励各区县结合地域特色,充分整合资源,在惠民活动中融入本土化中医药特色疗法、国家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巴渝特色良方妙技等,加深市民对巴渝中医药的了解,提升中医药文化传播力,进一步扩大‘渝见岐黄’中医药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黄春说。
在渝中区,重庆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刘氏“捏膈食筋”疗法传承人指尖翻飞,为积食儿童捏脊调理的同时,向围观家长示范“家庭版”手法;良方妙技尹式经脉挑针法传承人手执银针,以“快、稳、准”的技法轻挑穴位,看似蜻蜓点水却针针入络,头痛患者当场眉头舒展,“头痛一下就缓解了,竟还连针眼都寻不见!”在铜梁区,该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九蒸九晒熟地黄炮制”和中药丸剂加工展示,让群众见证中药的制作过程。在大足区,鹿茸蜜丸展示区展示了重庆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鹿茸蜜丸传统加工制作工艺”,集中陈列了中药制剂、蜜丸、中药材标本等,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了中医药的独特魅力。在南岸区,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刘氏刺熨疗法”及重庆市首批中医药“良方妙技”——王氏“精微”脉法专家坐镇,为居民提供特色健康服务。
“百市千县”中医药文化惠民活动的规定动作与“渝见岐黄”的“自选动作”结合,二者如同鸟之双翼,前者确保全域覆盖的广度,后者注入巴渝特色的深度。
截至目前,全市已有十几个区县开展了中医药文化惠民活动,线下活动总场次超35场,现场参与群众累计约4.3万人。其中,开展互动体验类项目累计超150个,参与体验服务累计约3.4万人次;发放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宣传资料累计约2.1万份。
这一系列数据背后是“1+1>2”的惠民实效:当国家级平台遇见本土化表达,中医药文化便有了直抵人心的穿透力。
在南岸区活动中,市民体验穴位贴敷。
文旅为媒:
千年药香浸润城市肌理
选址,是此次活动“中医药文化破圈的关键落子”。渝中区白象街与南川东街小镇,成为“渝见岐黄”首批市级示范活动的“主舞台”,绝非偶然。
白象街所在的储奇门自古便成为川、陕、云、贵等省山货药材汇集和转运出口之地,保存有重庆药材同业公会旧址,建有国家首批中药材专业市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白象街传统建筑风貌区是重庆的热门景点打卡地,在这里举办中医药文化惠民活动,可以吸引更多游客的关注和参与,在激活街区的商业消费活力的同时又扩大巴渝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渝中区未来将以白象街为核心,打造中医药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布局中药材展示交易、中医药博物馆、中医药现场体验馆、药膳餐饮等业态,推动中医药产业与周边传统风貌区文商旅融合发展,构建中医药新消费场景。
文旅融合的密码,同样写进南川区的实践。南川区东街小镇的中医药文化与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实践丰富,街区内已布置有大健康产品展览馆、康复理疗馆、药膳餐厅等形式多样的中医药应用场景。近年来,南川区在东街小镇已成功举办多场国家级、市级中医药文化类活动,形成从活动策划到现场执行较为成熟的流程体系,尤其是在中医药文化场景化呈现方面展现出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也为市级示范活动的成功举办奠定了基础。
“从‘文化惠民’到‘文旅共赢’,我们致力于构建‘文化体验化、体验产品化、产品市场化’的新路径,将中医药健康价值与休闲旅游需求深度融合,不仅让游客在旅行中获得中医药健康服务,也让中医药文化借助旅游场景实现‘活态传承’,更推动了乡村振兴、非遗保护等多元社会价值的实现,形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以惠民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黄春说。
创新融合:
让更多人爱上中医生活
如何让年轻人从“围观”到“参与”?重庆的答案是用“创新融合”重构文化叙事。
在重庆移通学院綦江校区活动现场,格林纳达外教妮可体验针灸后感慨“中医在中国一直代代相传到现在有很长的历史,针灸、草药治疗疾病很有意思”。美国教师皮特第一次尝试头部扎针,表示“活动真是棒极了,医生也很专业,我会向所有人推荐,让大家都来尝试一下。”师生们对中药耳环、中药香囊、艾草锤的制作也表现出浓厚兴趣。
在渝中区,数十家企业、医疗科研机构,联合打造国风集市,展示黄连、杜仲等道地药材,推出药膳茶、面包糕点、棒棒糖等中药特膳产品,药师现场指导阿胶、石斛等名贵药材的日常用法,并创新研发阿胶咖啡、藿香可乐等跨界新品,吸引超5000人次打卡。
在黔江区活动中,中药香囊DIY区补货3次仍供不应求,拓印银杏叶书签成为“养生女孩”社交新宠;汉服志愿者讲解投壶与中医治未病的渊源,年轻人在游戏互动中拍摄短视频,相关话题网络点击量突破10万次;在江北区活动中,中医药文创展示区受到年轻人欢迎,他们对中药香囊、草本标本画等创意产品展现出浓厚兴趣。
在渝中区活动中,市民体验赵氏雷火灸。
科技赋能则打通了信任壁垒。在黔江夜市,AI中医四诊仪前排起长队,通过舌象脉象采集、体质辨识算法,3分钟生成个性化健康报告。“系统提示我是湿热体质,医师建议夏季多饮三豆汤,这种体验好极了!”00后大学生王茜的感叹,折射出年轻群体对智慧中医的认可。
“创新融合发展是我们此次惠民活动的一大亮点,将中医药与潮流饮品、美食跨界混搭,推出阿胶咖啡、藿香可乐等,满足市民的各类健康养生需求。同时,结合新媒体手段,开展线上中医药健康科普直播,让更多市民通过网络参与互动。”黄春说。
润物有声:
岐黄之术蕴含民生温度
华灯初上,黔江区三岔河畔的“中医药文化夜市”渐入高潮。亲子家庭在老药工指导下体验“铜缸捣药”,200次捶打方显茯苓药性;百人八段锦队伍沿街舒展,绘就流动的城市养生图景;“孩子回家就翻《中医药绘本》”,市民周女士带孩子参加活动后感慨。
在铜梁区活动现场,有龙氏治脊疗法、穴位贴敷等中医特色技术与中医护理技术的展示。
在丰都县活动的文化互动体验区,用“打卡集章换好礼”、中医药知识问答、中药材辨识、中药香囊制作等活动,引导市民学习中医药知识。
在沙坪坝区,中医服务体验区是夜市的热门打卡点,群众纷纷参与艾灸、耳穴压丸、正骨整脊、眼部雾化等中医特色体验项目。刚体验完艾灸的王女士开心地说:“我湿气比较重,做完艾灸感觉身体轻松了很多。”
在沙坪坝区活动中,市民体验中药眼部雾化。
在江北区,独具特色的棍针疗法体验区格外引人注目,不少市民抱着好奇的心态前来“尝鲜”。刚体验完治疗的张女士兴奋地分享道:“第一次尝试确实有点紧张,但医生手法娴熟,我只有轻微的酸胀感。治疗过程中能明显感觉到肌肉在放松,做完后整个肩膀都轻松舒服了!”
在江北区活动中,市民体验棍针疗法。
荣昌区的活动邀请市级名中医王在峰等专家,为“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提供把脉问诊、病情询问、治疗建议和养生指导服务。
在荣昌区活动中,市民体验筋膜刀适宜技术。
谈及此次惠民活动的意义,黄春表示,一是传承与活化中医药文化,筑牢中医药文化认同的社会基础;二是倡导治未病的健康理念,促进全民中医药文化健康素养的提升,推动“健康中国”落地见效;三是通过活动现场的集市摊位,搭建“中医药文化+消费”场景,形成“文化认知—消费转化”的创新模式,助力中医药文旅康养产业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中医药文化新动力。
“当市民说‘活动体验感太好了,希望经常举办’,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黄春笑道。
下半年,重庆市还将开展两场市级示范活动,地点分别在石柱县黄水镇和璧山区秀湖水街,其中,石柱县是“中国黄连之乡”,黄水镇也是山城重庆的夏季避暑胜地,8月份的市级活动将同步召开黄连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广大避暑市民不仅能体验中医药特色诊疗服务与技术,还能深度感受石柱独特的黄连文化。10月份,璧山区活动将与第二届全国卫生健康行业青年创新大赛的中医药赛道紧密连接,活动现场将汇聚来自全国各地的卫生健康行业青年最新中医药创新成果,在秀湖水街与重庆市中医药文化藏品、中医药良方妙技、非遗项目、大健康产品等同台展示,将“渝见岐黄”中医药文化品牌推向全国。
随着石柱黄水镇、璧山秀湖水街的示范活动进入倒计时,这场贯穿重庆山水的“岐黄之旅”将持续走深走实。暮色中的山城,一缕药香穿透火锅的麻辣。当老药工在霓虹下演示“铜缸捣药”,当年轻人举着中药奶茶打卡朋友圈——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已在重庆街头悄然生根。这场始于政策驱动的文化惠民行动,终以市井烟火的温度,让千年岐黄之术在巴渝大地活色生香。(记者:焦桐;重庆市各地有关中医药机构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