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 网站首页
  • 相关机构
  • 政策法规
  • 新闻资讯
  • 项目名录
  • 项目聚焦
  • 风云人物
  • 会议展览
  • 人才培养
  • 影像展
  • 3D展厅
  • 中医药委员会
  • 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发布时间: 2025-06-09 10:40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在湖南张家界的乖幺妹土家织锦非遗工坊里,“85后”的年轻妈妈宋婷婷正低头调整经线;河南许昌霍庄村的手工作坊中,“00后”霍云龙踩着缝纫机赶制新一批狮头;同一座村庄的汉服工作室里,1993年出生的霍帅兵正对着宋代纹样设计图反复推敲……当下,许多年轻人正用鲜活的生活轨迹,书写着非遗传承的新注脚。

    “85后”绣娘宋婷婷:边带娃边织锦,把土家族文化带向世界

    见到宋婷婷时,她的工位旁摆着孩子的水彩画——这是乖幺妹土家织锦非遗工坊的常见场景。“我们这儿妈妈最多,车间允许带娃。原来我在广东打工,做皮具制造业的相关工作,计件工资虽还过得去,但离家远,不方便照顾老人。”宋婷婷说。

    2013年结婚、2014年生子后,宋婷婷选择回到张家界。起初,她对家里传了几辈的土家族织锦并无太多概念。“小时候只见过奶奶纺线,没摸过织机。” 宋婷婷说,刚来到非遗工坊时,光是记“平纹、对斜、数纱花”等术语就花了小半年的时间。幸运的是,她学会并真正爱上了土家族织锦。

    现在,宋婷婷已是非遗工坊里的“多面手”,既能织出传统纹样,又能绣出“张家界四季山水”织锦,也能参与文创产品制作,把土家族织锦融入现代家居和装饰。

    “传统图案不能改,但应用场景能拓展。” 宋婷婷指着展厅里的“土家少女”织锦包说,“这些是我们和旅游公司合作开发的,游客看了都说‘有韵味’。”

    让宋婷婷最骄傲的,是“带着织锦去看世界”的经历——在韩国、越南举办的相关文化展以及在四川成都、广西举办的文旅推介会上,她穿着土家族服饰站在展台上,总被观众围着问:“这花纹有什么故事?”“纯手工织就要多久?”“你们土家族还有多少这样的宝贝?”

    “以前觉得传承是老一辈人的事,现在明白,我就是传承者,每件作品背后都有我们绣娘的名字。”她边说边翻出手机里的照片——2024年,她带着孩子去外地参展时,孩子对观众介绍:“这是我妈妈的作品。”那一刻,宋婷婷突然懂了,她不仅在织锦,更在织一张文化的网,用非遗传承把土家族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孩子的未来都连在一起。

    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图1)

    霍云龙给狮头画眼睛

    “00后”狮头匠霍云龙:希望时光再慢些、手艺再精湛些

    霍庄村的社火道具工坊车间里,“00后”霍云龙正坐在小板凳上给狮头画“眼睛”——两只眼睛被牛皮线穿起,一扯线,狮子便“眨了眨眼”。

    霍云龙是霍庄社火道具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霍随军的儿子。大学学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他,毕业前却做了个让家人感到意外的决定:“不想上班,就想把家里的狮头做好。”问他原因,他挠头笑:“从小看爸爸做狮头,敲敲打打挺有意思。再者,现在订单越来越多,我回来能帮上忙。”

    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没错。非遗工坊里,从选料到上色,从狮尾刺绣到狮眼绘制,他都全程参与。

    “以前是家庭小作坊式生产,现在客户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年轻。”霍云龙说,学校要订购狮头搞非遗教学,景区要定制舞狮做体验活动,甚至有人专门提出需求,想要电动狮头摆件。霍云龙一一研究,时间排得满满的。

    霍云龙的生活简单:白天在车间赶订单,晚上研究狮头设计图。他坚定地认为,手工的温度,机器学不来。

    “近几年开始有游客慕名而来,直接在村里买,制作狮头的利润翻了几番。”2024年,霍云龙一家年收入超40万元,带动村里多个年轻人回村就业。

    面对订单的增长和收入的提高,霍云龙有自己的计划,他更在意“把东西做精”,希望在传承手艺方面更有序、更长久。“希望时光再慢些,希望我的手艺再精湛些。”他就是这样要求自己的。

    年轻的汉服师霍帅兵:把“戏服活化石”穿成“国潮新日常”

    霍帅兵是霍庄社火道具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他的汉服工作室在霍庄村最显眼的位置——前厅是霍庄村社火道具展示区,挂着宋制旋裙、改良汉服;后厅是车间,电脑绣花机“哒哒”响。“我所有的空闲时间都在这里研究纹样、设计产品。”霍帅兵说。

    2014年大学毕业时,霍帅兵发现了一个矛盾:传统戏服需求有所下降,而年轻人对汉服的热情却持续高涨。戏服和汉服同根同源,都是传统服饰的“活化石”。“既然戏服的工艺成熟,为何不做汉服呢?”带着这个想法,霍帅兵跑到江苏苏州服装厂学裁剪、去北京服装学院听纹样课,甚至在浙江杭州跑了3个月面料市场。为找一块玫紫色香云纱,他几乎逛遍了整条丝绸街。

    如今,霍帅兵在霍庄村的非遗工作室主打宋制汉服,年收入超百万元。在他看来,宋代美学简洁雅致之风符合现代审美,日常穿着也不夸张。“你看,这件钧瓷主题的宋圆领袍,纹饰参考钧瓷开片,扣子用钧瓷做的,工期一个月,零售价8000多元,客户听完制作过程后都觉得值。”他说。

    在霍帅兵看来,传承不是复制。现代化机器设备生产效率可达手工的20倍,但设计和老手艺的精粹不可替代。工具要迭代,传统工艺也得保留。“市场在细分,我们得跟上节奏、创新思路。”他认为。

    每次接待客户,霍帅兵总会画一张“中”字结构图:“汉服的剪裁讲究方中带圆,像古代城市布局,中间是‘百会穴’,对应中庸之道。你看这领型、袖型,全是横平竖直,像中国人的脊梁。”他自豪于能把“文化讲明白”。(首席记者 王彬)

    【记者手记】

    从土家族织锦的“织女墙”到霍庄的“狮头巷”,从汉服工作室的“草木染”到车间里的“机器绣”,这些回村的年轻人用行动解答着一个问题:非遗如何“活”在当下?

    他们的答案很具体:

    ——对宋婷婷来说,是“边带娃边织锦”的生活平衡,是“把土家族文化讲到国外”的自豪;

    ——对霍云龙来说,是“先做精再做量”的匠心,是“让老手艺接住新需求”的机敏;

    ——对霍帅兵来说,是“从戏服到汉服”的洞察,是让年轻人意识到“我是谁”“从哪来”。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
    联系电话:010-68868488
    京ICP备202100489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1513号
  • 微信公众号

  • 视频号

  •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