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的领导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在京成立。
委员会自成立以来,以系统性保护为根基,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凝心聚力构建中医药非遗保护新格局,在赓续文化根脉、激发创新活力、服务强国建设战略中彰显担当作为。
一、筑牢思想根基,创新红色传承
先后推出《红心向党 砥砺前行——中医药非遗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人民的中医药非遗: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等专题片,通过光影艺术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医药非遗保护成就,强化中医药非遗队伍政治引领,激发拥党报国情怀。
二、搭建学术平台,深化理论建构
先后主办、协办2020年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论坛、少数民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2022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论坛、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传统医药大会、2024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等高端活动,形成覆盖基础研究、跨界融合、国际传播的学术网络,为中医药非遗保护提供智力支撑。
三、开展专题培训,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为推进建立体系完备、梯次合理的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确保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委员会自2025年起全面开展专题培训工作,包括中医正骨疗法传承培训班、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培训班等。
四、构建传播矩阵,讲好中医药非遗故事
打造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及“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新媒体平台,创新推出“云上中医药非遗影像展”,建设“新时代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成果展”线上展馆。同步推进线下惠民活动,在中国丹寨非遗周、成都国际非遗节等国际性平台开展健康咨询,构建"可感可知可享"的沉浸式传播场景。
五、建设数字中枢,赋能智慧保护
2021年12月,委员会依托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建设的全球首个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上线运行。打造集检索、展示、研究于一体的权威资源平台,助力中医药非遗数字化保护。
六、强化智库功能,服务战略决策
先后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论坛网、光明日报、中国中医药报等权威媒体发表《擦亮中医药非遗金字招牌》《让中医药非遗与旅游擦出更耀眼的火花》《推进中医药非遗传承保护》《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中医药非遗力量》等多篇理论文章,为中医药非遗的系统性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委托,组织编撰《2020年度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报告》;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委托,撰写《中医药行业发展蓝皮书(2022年)》中医药非遗篇章;受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委托,开展中医药非遗保护发展战略研究。
七、推进标准建设,夯实保护根基
牵头组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建立"术语标准+学术规范"双轮驱动机制,为中医药非遗国际传播奠定话语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