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 网站首页
  • 相关机构
  • 政策法规
  • 新闻资讯
  • 项目名录
  • 项目聚焦
  • 风云人物
  • 会议展览
  • 人才培养
  • 影像展
  • 3D展厅
  • 中医药委员会
  • 甘肃:敦煌医韵润万家 岐黄薪火照陇原

    发布时间: 2025-07-11 11:35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当千年敦煌医学遇上AI智能诊疗,当传统中医夜市点亮陇原夜色,甘肃正以创新姿态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生活。2025年,甘肃省以“百市千县”中医药文化惠民活动为抓手,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中医药文化传播热潮,通过沉浸式体验、科技赋能、全域联动等创新形式,让岐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命力。这场贯穿全域的文化盛宴,正以“文化+科技+民生”的立体模式,书写着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甘肃答卷。

    千年医脉馨香漫全城

    在中医药文化惠民活动(甘肃站)启动仪式现场,四大互动打卡门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时空枢纽”。抽签问诊、转盘识药、套圈辨方、刮刮乐学养生等创新形式,让市民在游戏中完成“中医小达人”的身份转换。“原来把脉还能这么有趣!”带着孩子参与互动的王女士笑言,“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传统文化变得超‘圈粉’!”这种寓教于乐的设计,打破了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壁垒,使传统文化以“可触摸、可参与、可分享”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

    甘肃:敦煌医韵润万家 岐黄薪火照陇原(图1)

    中医药文化惠民活动(甘肃站)现场。

    五大主题展区构成的五维体验矩阵,更是将陇药魅力全景式呈现在市民面前。在科普展示区,经络模型“解锁”穴位奥秘,文化长廊“讲述”陇原中医药故事;在陇药展示区,黄芪、当归、党参等中药材一字排开,中药专家传授药材鉴别技巧;在养生体验区,现场提供艾灸、推拿、音疗、导引等服务,市民沉浸式感受中医养生的魅力;在文创市集区,各类中医药主题茶点以及古籍复刻书籍、国潮文创产品,令人目不暇接;在惠民义诊区,中医专家坐诊为市民提供健康咨询,演示特色疗法,将健康福利送达市民身边。

    兰州活动现场的“敦煌医圣”AI问诊屏前始终排着长队,市民只需输入症状,系统就能基于敦煌医学典籍生成经卷式处方笺。这种将千年医学智慧与现代AI技术结合的创新,让李先生惊叹:“没想到AI能和传统中医结合得这么自然,诊断建议非常实用。”在义诊区,中医世家传人运用敦煌脉学绝技进行体质辨识,同步将数据接入AI系统生成个性化健康方案,形成“传统诊断+智能分析”的双轨服务模式。

    这种科技赋能不仅体现在诊疗环节,更贯穿于文化传播全过程。“科技与中医药的融合,必将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突破。”甘肃省科协副主席、一级巡视员冯永成表示,省科协将持续搭建科普大篷车、科普甘肃APP等平台,普及中医药文化,助力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这些数字化手段的应用,将打破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时空限制,使深奥的医学理论转化为可视化、可交互的现代体验。

    金昌市中医药文化惠民活动现场,“中医夜市”将中医养生、中医义诊、中医适宜技术体验、中医药产业四大板块有机融合,构建全天候、全年龄段的中医药文化体验空间。现场设置名医义诊区,多位名中医为市民提供免费健康咨询、体质辨识及个性化调养建议;中医适宜技术体验区开展耳穴压豆、艾灸等中医特色疗法体验。医护人员一边现场操作一边详细讲解中医适宜技术的功效和原理,让市民在体验中了解中医药、认识中医药。中医药产业展示区,展示了沙漠茶等金昌特色的中医药产品。此外,现场设置了中医养生知识科普展板,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

    甘肃:敦煌医韵润万家 岐黄薪火照陇原(图2)

    中医药文化惠民活动(甘肃站)现场市民体验中医适宜技术棍针拨筋疗法。

    惠行“百县”润街巷阡陌

    甘肃省定西市街头的中医健康夜市,正重新定义城市夜生活的文化内涵。定西市安定区立交桥广场的药香夜市里,80余岁的老人司忠仁享受着家门口的拔罐服务,“平时腰腿疼痛得厉害,之前都是去医院做理疗,没想到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做。”司忠仁说。

    “叔,现在国家的报销政策非常好,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都可以做理疗。”一旁,安定区李家堡镇卫生院的90后医师莫婷耐心地向司大爷介绍政策。推拿、拔罐,不到一个小时的工夫,莫婷已经接待了6位市民。驻足排队的市民们跃跃欲试,甚至还拿出手机记录下这新奇的体验过程。在药膳展示区,党参当归桂花红糖红茶、菊花枸杞绿茶冰糖、山药薏仁党参红糖红茶等特色茶饮琳琅满目。工作人员热情地介绍每款药膳茶的功效与食材搭配,市民品尝后都赞不绝口。

    定西市陇西县古莱坞的渭水风情街、通渭县文化广场、临洮县武昭公园等地的中医夜市,共同构成了定西市“全域中医夜经济”版图。据统计,2025年定西中医夜市首月就吸引1.17万人次体验传统疗法,1.09万人次参与文化体验活动。这种将中医服务从医院延伸到街头的创新,不仅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的时间痛点,更通过烟火气的场景营造,让中医药文化真正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一位市民在体验火龙罐后说:“以前觉得中医离生活很远,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它的魅力,这种传承方式很‘接地气’。”

    在武威市民勤县,活动现场设置了中医文化节目、健康咨询问诊、中医医养体验、中药茶饮展示等区域,为市民免费提供专家义诊、中医把脉、针灸推拿、药物贴敷、中药香囊制作等,让群众亲身体验中医药的神奇疗效和养生保健作用。“作为民勤县人民医院的中医药专家,我有义务宣传中医药的神奇功效,把中医药简、便、验、廉的适宜技术发扬光大,让家乡的父老乡亲得到更多的健康保障。”民勤县人民医院主任医师高军大说。

    甘肃:敦煌医韵润万家 岐黄薪火照陇原(图3)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医师为市民把脉。

    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刘伯荣在“百市千县”中医药文化惠民活动(甘肃站)启动仪式上强调的“三级联动”机制,正在甘肃全省范围内落地生根。省级层面,多个部门联合发文统筹资源;市级层面,14个市州及兰州新区制定个性化实施方案,开展名医义诊、社区讲座、文创巡展等系列活动,打造“中医药文化陇原行系列活动”品牌;县级层面,各县区结合地域特色开展精准服务。武威市民勤县的活动整合医院、企业、协会等多方力量;定西市将中医夜市纳入全市夜经济发展规划,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这种三级联动不仅体现在组织架构上,更落实到服务网络的建设中。兰州的启动仪式作为省级示范,为各地提供标准化流程参考;金昌市的“精彩中医药·健康惠万家”活动,复制省级模式并增加沙漠特色药材展示;民勤县则结合当地艾草产业,开展“端午挂艾”等民俗与中医养生结合的特色活动。这种“省级统筹、市级创新、县级落地”的联动机制,确保了活动在全省范围内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有机结合。

    深播陇原薪火暖民心

    在各类节会中,关于中医药文化的展示也是定西关注的重点。每年的中医药产业博览会期间,设置康养“一条街”,供市民体验中医康养服务;在中医药学术年会上,组织专家学者研讨交流,并安排养生节目表演。

    2024年4月,定西市获批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项目。如何让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脚步踏得更实、更有力?如何拉近群众与中医药的距离?

    2024年7月,定西市第二届文化艺术月盛大开幕。在定西市卫生健康委和定西市中医药管理局的指导下,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定西医院初试牛刀,办起“健康夜市”。

    经过精心策划和筹备,2025年定西中医健康夜市全新登场,不仅活动时间更长,覆盖范围也由此前的安定区,拓展至全市七县区。

    4月28日,漳县中医院在漳县人民公园首次推出中医健康夜市活动。市民刘石军俯卧在治疗床上,背部扣着的火龙罐正冒着袅袅白烟,“平时就对中医养生很感兴趣,但一直没有系统地了解过。医护人员讲中医养生讲得特别详细,还教了我一些简单的穴位按摩方法,咱们的中医药文化真的博大精深。”

    甘肃各地还制定长效机制保障惠民服务可持续。定西市将中医夜市从短期活动转变为每周常态化服务,这种长效机制的建立是各地的共同探索。金昌市的活动持续一周,并在此后推进中医药“三进”活动;陇南市的文化集市虽持续4天,但建立了“集市+社区”的后续服务机制;兰州的活动3天结束,但通过“甘肃中医药”公众号持续推送惠民信息。这种从“一次性活动”到“常态化服务”的转变,确保了中医药文化惠民的持续性和深入性。

    甘肃:敦煌医韵润万家 岐黄薪火照陇原(图4)

    陇南市活动现场市民体验中医适宜技术。

    长效机制的建立还体现在人才培养上。定西市在中医夜市中设置“师带徒”环节,年轻医师通过跟诊学习名老中医经验;民勤县组织中医药专家开展基层培训,提升社区医生的服务能力;兰州的活动邀请全国名中医张士卿现场授课,为基层医师提供继续教育机会。这种“活动+培训”的模式,既提升了当前服务质量,又为长远发展储备了人才资源。

    “让中医药成为群众‘用得上、信得过’的健康伴侣”,这一理念贯穿甘肃惠民活动始终。在兰州的惠民义诊区,中医专家不仅提供诊疗服务,还手把手教市民简单的穴位按摩方法;定西的中医夜市中,医师莫婷在治疗同时不忘宣传医保政策。

    数据是惠民成效的最好证明:兰州启动仪式吸引千余名市民参与,金昌活动首日接待3000余人次,陇南文化集市服务超5000人次,定西中医夜市首月惠及2万余人次。从兰州活动的科技感启动仪式,到定西街头烟火气的中医夜市;从AI问诊屏前的科技体验,到中药香囊制作的手工乐趣;从省级专家的义诊服务,到社区医师的日常保健指导,甘肃“百市千县”中医药文化惠民活动正以多元姿态融入陇原百姓生活。这场贯穿全年的文化行动,不仅是一次中医药文化的集中展示,更是一次传统医学与现代生活的深度对话,它让千年岐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着甘肃方案。当敦煌医韵遇见数字科技,当陇原药香飘进千家万户,一幅中医药文化惠民的时代画卷正在陇原大地徐徐展开。(记者 伍志成)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
    联系电话:010-68868488
    京ICP备202100489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1513号
  • 微信公众号

  • 视频号

  •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