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作为弘扬中华文化系列活动之一,香港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办事处首次在香港举办“非遗月”活动。活动以“香港处处有非遗”为重点,通过嘉年华、展演、工作坊等形式,提升市民游客对国家和香港特区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认知,感受“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2017年8月,香港特区政府公布首份涵盖20个项目的《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4年12月,该名录项目增至24个。目前,名录中的粤剧、西贡坑口客家舞麒麟、中秋节“大坑舞火龙”和中式服装制作技艺(香港中式长衫制作技艺)等12个项目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图为“非遗月”活动期间,香港新晋地标启德体育园的建筑外墙展示巨幅主题宣传画面。
6月24日晚,香港“西贡坑口舞麒麟”表演队伍在香港戏曲中心参加了一场名为“虎偶戏趣·麒麟呈祥乐相和”的中西文化交流活动,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刘锦棠的指导和介绍下,为观众献上舞麒麟表演,并邀请来香港进行木偶话剧表演的外国艺术家和表演者登台体验舞麒麟,一同感受东方传统文化的魅力。图为舞麒麟演员邀请外国艺术家和表演者登台体验。
6月22日,“多彩华艺”嘉年华活动在香港沙田举行。名列《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中的“薄扶林舞火龙”的表演队伍登台献艺,并专门由薄扶林的青少年舞动“火龙”,体现出文化的传承。图为舞火龙师傅在表演开始前指导青少年要领。
6月22日,“多彩华艺”嘉年华活动还设置“木偶戏示范及体验”等摊位,让市民游客、少年儿童等有机会近距离亲自体验,加深对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了解。图为少年儿童等体验“提线木偶”道具。
另一场以“食”为主题的“尝赏非遗”嘉年华活动于6月28日在香港“油街实现”空间举办。市民游客通过参与工作坊,亲自体验“虾膏虾酱制作技艺”“灰水粽制作技艺”等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寓教于“食”,别具乐趣。图为市民游客体验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虾膏虾酱制作技艺”。
6月28日,“非遗月”期间穿梭于香港各地的一辆“移动非遗”车也来到油街,市民游客可以登车,通过互动小游戏等了解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图为“移动非遗”车吸引市民驻足参观。(记者:侯宇;图片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