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退休了还能得到这么多关注和支持,这让我打心底里温暖。”近日,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特色护理门诊原护士长刘凤选,在谈及安徽省中医药局为其挂牌成立的“中医外治传承工作室”时,难掩内心的激动。这份温暖的背后,是安徽对中医药特色人才的深切关怀——从省委书记的特别关注,到多部门联动推出的一系列支持政策,一幅“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生动图景正在江淮大地徐徐铺展。
识才,发掘“泥土里的珍珠”
在安徽,有两位中医药特色人才备受关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从事中医护理34年的刘凤选,是全国知名的耳穴治疗专家,擅长用耳穴疗法调理自闭症、抽动症等疑难病症;省体育科学技术研究所主任医师周世华,深耕运动损伤康复领域30余年,独创特效穴经筋针刺按摩法,至今仍坚守在临床一线。
安徽省委书记梁言顺在省委常委会(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特别提到这两位人才,正是希望打破“唯职称、唯论文”的桎梏,让那些扎根临床、身怀绝技的中医药人才脱颖而出。
如今,这样的理念正在转化为实际行动:安徽中医药大学聘任两人为特聘教授,让他们丰富的临床经验走进校园;省中医药局支持他们在省直医院、安徽省二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建立“名医工作室”,通过“弹性工作+学术传承”模式,培养更多后继者。如今,刘凤选已在太和县中医院签约建设工作室,她的耳穴疗法在基层也将服务更多百姓。
用才,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
“耳穴诊疗是中医外治的瑰宝,不能只停留在‘老经验’里,要让它成为有标准、能推广的特色学科。”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耳穴诊疗中心、培训中心、研究所即将挂牌,将聘请刘凤选担任中心主任,负责牵头制定规范、编写教材、培养人才。这是安徽为特色技术“搭台”的一个缩影——不仅要留住人才,更要让他们的技艺“活起来、传下去”。
针对耳穴诊疗这一特色领域,安徽正推动“临床-科研-教学”深度融合:大学科研平台与医院临床紧密联动,将其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重点学科;编写耳穴诊疗教材,让这项技术走进课堂,纳入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加大科研投入,推动成果转化,让“小耳穴”发挥“大作用”。
对于擅长运动损伤康复的周世华,安徽正协调有关部门支持其延迟退休、返聘,让他能继续服务国家运动队和地方患者。“以前总担心技术传不下去,现在有了工作室,有了学生,终于能放心把手艺教给更多人。”周世华的话语中充满了期待。
育才,营造“成才的生态”
“发现一个现象,解决一类问题。”这是安徽对待中医药特色人才的工作思路。针对刘凤选、周世华等人才反映的职称评审、发展平台等问题,一系列突破性举措正在推进:探索设立“中医药特色技术特长人才”称号,商请人社部门完善职称评审办法,破除“唯论文”“唯职称”枷锁,在科研立项等方面加大倾斜,让政策红利精准滴灌。
“我们要的不是‘盆景’,而是‘森林’。”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卉晓表示。目前,安徽正以此为契机,让更多像刘凤选、周世华这样的特色人才“冒出来”、扎下根、结出果,为中医药强省建设注入动力。(记者 王继学 通讯员 张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