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甘肃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由甘肃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条例》共七章四十五条,其中明确对农牧、中医药、传统工艺等领域中具有较高价值的传统知识进行抢救性调查、挖掘和整理。
《条例》在推动可持续利用和公众参与方面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生物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加强特色林果和道地中药材等种质资源品种改良研究和土著鱼类种质资源场建设;组织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林草、自然资源、中医药管理等部门开展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保护传承,对农牧、中医药、传统工艺等领域中具有较高价值的传统知识进行抢救性调查、挖掘和整理。
《条例》在物种和遗传资源保护方面明确,省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业农村、林草、生态环境等部门开展生物遗传资源和种质资源调查、编目以及数据库建设,逐步建立农作物、畜禽、林草植物、药用植物、水产、菌种等种质资源库。(记者 方碧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