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 网站首页
  • 相关机构
  • 政策法规
  • 新闻资讯
  • 项目名录
  • 项目聚焦
  • 风云人物
  • 会议展览
  • 人才培养
  • 影像展
  • 3D展厅
  • 中医药委员会
  • 广东:非遗像榕树一样充满生机

    发布时间: 2025-08-19 15:08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广东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2011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施行以来,广东的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如何让非遗找到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仍是不少非遗传承人尤其是年轻传承人的困惑。近年来,传承人围绕“非遗正青春”的理念,不断探索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新路径,让非遗像榕树一样充满生机。

    2024年10月,广州市商务局公布首批67件广州“必购必带”城市礼物名单,由广州筑梦服装设计有限公司设计生产的香云纱广绣口金包就是其中之一。这款产品为100%真丝绸缎,依托国家级非遗项目香云纱染整技艺,图案工艺上运用广绣技艺刺绣,可以装零钱、口红、首饰等物品。“非遗要融入现代生活,传承人就不能只专注技艺,更要了解市场需求。”广州筑梦服装设计有限公司负责人、广州纹饰制作技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乔说,该公司在开发广绣工艺服饰、文创产品时,注重融入潮流元素,抓住了消费者的兴趣点。

    为了让消费者将广绣带回家,粤绣(广绣)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谭靖榆推出了耳环、手袋等广绣产品,并申请了著作权。她大力推动广绣进校园,在多所学校开设广绣工艺课程,积极组织研学活动,还与一所学校合作制作了28米长、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广绣长卷。为了提升大家对广绣技艺的认知,谭靖榆还通过直播带货、拍摄宣传等形式与受众互动、引流。

    2-250Q915100B09.png

     广府婚礼习俗与现代秀场有机融合 许建梅 摄

    广州珐琅制作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杨承燊说,传承人不能像以往只专注于技艺,而是要探索非遗发展的可能性。他在10多所学校开展非遗讲座、实践研学、传承交流会和成果展等活动,通过产教融合、数字传播、共创孵化等路径,引导青少年走近非遗,投身实践,夯实非遗传承人的梯队建设。近期,杨承燊与一个品牌合作制作珐琅抽卡,让年轻人在开盲盒抽卡的过程中接触珐琅技艺。“这是一次很好的尝试,既解决了成本问题,也探索了传统技艺和潮玩品牌合作的路径。”杨承燊说。

    广州戏服制作技艺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何凤婷则抓住年轻人喜欢棉花娃娃的心理,推出了自己的IP——粤剧棉花娃娃。何凤婷介绍,粤剧是戏服制作的上游项目,戏服要依附粤剧,以粤剧为背景来制作。这几年,她一直在想怎么吸引年轻人关注粤剧。5年前,何凤婷开始将戏服制作技艺与潮玩结合,为网红潮玩制作玩偶服饰。很多年轻人找到她,请她为棉花娃娃制作娃衣。于是,她将戏服制作技艺运用到娃衣制作中,推出了粤剧棉花娃娃,受到年轻人的欢迎。  

    南狮的狮头以刘备和“五虎上将”为主题。彩扎(佛山狮头)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周嘉欣结合狮头扎作技艺,开发这6个人物形象的文创产品,如冰箱贴等。黎家狮主要是家族传承,从清道光年间就开始制作狮头,传到现在有近200年的历史。尽管订单不愁,作为黎家狮第六代传人的周嘉欣也在探索跨界合作,形成自己的品牌。她与游戏公司合作,让黎家狮走进虚拟游戏世界。为了“圈粉”,她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制作狮头的视频,和佛山文化馆合作拍摄慕课,吸引更多人关注彩扎。

    “非遗面临着传统表达与现实认知习惯割裂的问题。就像潮州木雕的多层镂空技艺,老师傅能够看出好几层,但在普通人的眼中它可能只是木头疙瘩。非遗技艺的精髓困在专业术语里,无法转化为现代美学,变成了一套加密的文化符号系统,然而大部分人没有解码器。”广东优创合影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策划制作总监袁奕说,非遗要融入现代生活,需要结合互动技术、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等科技手段,通过体验重构内容产品体验生态链。去年以来,该公司将非遗和虚拟拍摄、三维制作、数字技术等新技术结合,完成了湛江傩舞、咏春、粤剧等10项广东非遗的数字化转化,通过新的视觉体验吸引更多人关注。同时,开发粤剧情绪表情包、穿戴、非遗合影一体机等,与年轻人产生共鸣。

    广州凡拓数字媒体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元宇宙应用中心总经理吴刚表示,近两年来,该公司致力于通过数字化让非遗以“可移动”的方式走向全国,从而更容易被了解,更快地被传播、被热爱。他们以数字技术为支撑,构建线下的非遗沉浸式体验、交互体验、VR大空间、IP打卡服务区,打造数字文化综合体验区,让非遗真正有了生命力。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馆长(主任)蓝海红介绍,为了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像榕树一样根深叶茂,去年,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启动“大榕树计划”。今年,该馆围绕“非遗正青春”理念举办了系列活动,近期又成立了“非遗青创营”。“我们通过搭建‘非遗青创营’平台,引领更多年轻的传承人开展资源对接,强化传承实践,凝聚社会力量,在融合、共创中实现跨界发展。”蓝海红说。(记者 谭志红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
    联系电话:010-68868488
    京ICP备202100489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1513号
  • 微信公众号

  • 视频号

  •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