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 网站首页
  • 相关机构
  • 政策法规
  • 新闻资讯
  • 项目名录
  • 项目聚焦
  • 风云人物
  • 会议展览
  • 人才培养
  • 影像展
  • 3D展厅
  • 中医药委员会
  • 胡芳、韩旭:中医药文化赋能高校思政品牌课程建设

    发布时间: 2025-06-30 11:26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中医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中,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是重中之重,而为了突出中医类高职院校特色,更需要注重思政教育和中医药文化育人的深度结合,以此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强化人才培养实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中医类高校对思政教育和中医药文化育人进行有效统筹,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二者的融合实践路径,从而提升教书育人效果。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在教育实践中,基于“探文化精髓,悟现实内涵,树文化自信”的思路,从价值坚守、资源建设、体系创新等角度切入教育实践过程,深入挖掘中医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系统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以价值坚守为引领,实现融入效果深度化

    中医药院校课程思政的源泉,很大一部分来自中医药文化。换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传承几千年的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课程思政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在思政课程中融入中医药文化易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课程思政的改革和实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倡导赓续中医药的思想基因,挖掘其文化要义,从中医药入手,深入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中,去发掘其博大深厚的人文情怀,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践行新时代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崇高使命,在构建中医院校特色思政课教学内容时,既保持共性,又兼顾个性。从中医药事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要求出发,实现思政课与中医药文化的结合,充分弘扬“医心仁爱、普同一等”的为民情怀,“大医精诚、精益求精”的执着品质,以及“扶危济困、重义轻利”的奉献精神;培育学生“生命至贵”的医心仁爱之美、“天人合一”的道法自然之美、“阴阳平衡”的和谐共生之美,坚定学生职业理想,培育学生医德精神,从而更好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创造性地把“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大医精诚”“辨证施治”等具有传统哲学智慧和深邃医学思维的文化和医学观念因材施教地精准融入思政课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也使学生更好地传承中医药文化,为健康中国建设保驾护航。

    以资源建设为基础,实现教学内容系统化

    中医药文化融入医药类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诸多方面的协调和配合,因此必须坚持系统性原则。首先, 融入的视野要有系统性。中医药文化为静态的文化资源,而思政课教学为动态的育人实践,需要以系统化的视野探索两者融合的机制和路径。其次,融入的内容要有系统性。融入的内容直接关系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资源和载体,因此需要系统梳理中医药文化各类资源的育人功能,确保人物育人、精神育人、理念育人、思维育人等协同发展。这就需要基于课程特点,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元素,丰富其内涵和外延。如在讲授《病理生理学》中的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时,融入中医阴阳学说、天人合一、阴平阳秘等理论,帮助学生理解从健康到疾病的动态发展变化中蕴含的平衡失常等规律。学习《病原微生物学》时,结合中医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渊源历史,融入中医理论中“治病求本、治未病”的思路,体现出中医药防治疾病的科学性,激发学生建立对中医药文化的自信,坚定继承发扬中医药文化的信念。

    以现代技术为抓手,实现实践教学的品牌化

    思政课实践教学,不能完全依赖传统手段。为了应对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存在对新渠道、新技术、新方法运用不足的问题,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的特征和特点,紧跟科技发展趋势,推动“互联网+”在中医药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比如,学校积极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中医药文化传承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志愿者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体会和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与价值所在。同时,学校通过积极打造中医药文化传播系列品牌和中医药文化传承教育品牌等一系列举措,有效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并在教育实践中实现了思政教育与中医药文化育人之间的有机融合,既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也使学生在中医药文化的浸润和感染之下形成正确的医德医风,对于提升中医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效、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输送优质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胡芳,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韩旭,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
    联系电话:010-68868488
    京ICP备202100489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1513号
  • 微信公众号

  • 视频号

  •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