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 网站首页
  • 相关机构
  • 政策法规
  • 新闻资讯
  • 项目名录
  • 项目聚焦
  • 风云人物
  • 会议展览
  • 人才培养
  • 影像展
  • 3D展厅
  • 中医药委员会
  • 严世芸:关于当前《内经》研究的若干思考

    发布时间: 2025-07-30 14:30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当今,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最佳时期,回顾和审视《内经》研究的历程和成就,以及思考和探求面向未来的研究思路、方向、方法和路径,是中医药事业和学术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

    两千多年来中医药发展的过程,特别是近七十多年来,对《内经》的研究,由个体学者的研究逐渐转化为个体、学科、群体及政府支持,从不同视角、不同方向、不同层次进行研究,成果累累,促进了中医理论的逐渐完善,辨病与辨证的临床思维臻于精细,充分体现了“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特点特色,成就非凡。

    然而,面对中医药学的未来,中医药学走向世界,服务于全人类,还有诸多问题有待研究解决。

    《内经》的发生学问题还有待我们深耕挖掘

    发生学要求揭示在当时背景条件下,《内经》跨学科形成的证据、模式、逻辑和规律。这对中医学面向未来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如《内经》的形成与史前文化、先秦哲学文化现象的关系、《内经》的理论构建与古代科技跨界融合的关系(包括天文、地理、气象、物候、农学、数学、植物学、物候学、生态学、生物学、矿物学)等等。

    通过医学、生命科学与多学科的融合,形成了《内经》的医学思想、学理、观念等全面组合的医学理论体系。揭示这一体系形成过程及其规律,对于启发今天中医药学发展思路大有裨益。

    《内经》不仅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也是一本集秦汉以前临床经验的临床著作

    它是在分析数百种疾病的发生、证候和诊治的理论表达过程中整合成为中医基础理论体系。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对《内经》临床思维和规律的总结,尤其在当下中医临床思维异化颇令人担忧的情况下。对传承中医临床思维精华,当应从《内经》入手。

    中医文化具有崇古崇上的特点

    2000多年来,《内经》一直是中医学发展的灵魂,历代名医都重视对《内经》的学习和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就。而我们的研究大多是对医家个体成果进行总结,忽略了对历代医家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性的整体性总结。因此,我们无法清晰表达今天的《内经》比之当初有什么变化和发展。我们应该重视把历代医家的《内经》研究成果放到历史进程中去进行整体性研究,以瞻窥其全貌,传承其精华。

    关注《内经》研究的方法学探索

    起源于21世纪初,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机器人技术、量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技术革命产生了新的方法学,包括自组织理论(三个基本条件:开放的、无序和不平衡的、非线性的)、混沌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复杂系统理论、突变论等等,这些新的研究方法将突破原来以实证、线性、回归等为特点医学研究方法,形成新的、更加尊重自身发展规律、规避人工干预的研究方法。不难看出,这些新的方法论与中医学的方法论、思维方法十分接近。我们应以此为切入点,开创《内经》研究的新领域、新方法,铸成新格局。

    充分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赋能《内经》研究,拓展广度和深度

    当前AI引发全球关注,我国AI产业链已经形成,而且走在世界前列,各行各业都在谋求AI的赋能以促进发展。对《内经》研究来说也是一种机遇,也应主动利用AI技术为上述研究提供信息学的支持。AI赋能将使《内经》理论体系的发生学研究成为可能,使《内经》临床思维特点特色的系统化研究成为可能,使与《内经》有关的中医药文献、史料、文物的整体挖掘和整理成为可能。

    凡此,它将给《内经》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和路径。同时也为《内经》与现代数、理、化、生等科学技术领域的跨界融合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学技术保障。

    《内经》的中华古文化语境与现代西方文化对接的研究

    这项研究是中医学走向世界的关键所在,也是无法避开的重要基础工作。中西方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是有厚重中国古代文化底蕴的中医药学走向世界的主要障碍。思维方式、语言文字、价值观念、哲学观、行为准则、生活方式、人情风俗、心理、宗教、社会环境等等方面,都影响着医学语言的表达、理解和传播。

    我们必须以刻不容缓的精神姿态,高水平做好《内经》的翻译工作,这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内经》走出国门是中医学走向世界重要标志。

    上述几方面工作,任重而道远。建议中华中医药学会就面向未来的研究,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专题分工,组织好人才培养以及群体知识结构的设计,加强与全国各类大学以课题为纽带建立广泛合作,以推进各项研究工作的深化与创新。

    作者:国医大师严世芸, 摘编自在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第25次内经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
    联系电话:010-68868488
    京ICP备202100489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1513号
  • 微信公众号

  • 视频号

  •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