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项目在此间,营口老街走一番。东北大鼓来助兴,亲朋老少笑开颜。”傍晚的辽河老街笼罩着浓厚的烟火气,大大小小的非遗展示摊位分布其间。王艳娟敲着东北大鼓,一段鲜活的唱词脱口而出,吸引游客纷纷驻足,场面热烈。
8月12日至13日,“非遗好物 国潮焕新”2025辽宁省非遗消夏购物月启动仪式暨营口市“非遗万象 潮玩市集”群众文化活动在辽河老街举行。活动由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营口市委宣传部、营口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营口新闻传媒中心承办。
“在这里,我们搭建起非遗传承人与市民、群众互动交流的平台,将非遗与夏日消费、国潮风尚紧密结合,将非遗从传统展台带入大众生活。”营口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洪英在启幕仪式上说。
在“舌尖上的传承”非遗美食展区,朝鲜族酱汁摊位的阿姨们将辣酱均匀铺满白菜,一棵棵鲜香的辣白菜就诞生了。浓郁的酱香引得游客频频驻足,不少年轻人边品尝边掏出手机扫码下单。
不远处的鱼岛码头,一屉又一屉大骨汤包新鲜出炉,蒸汽氤氲,小小摊位前围满了前来试吃的游客。第三代传承人史会珍热情地向游客分发她的包子:“大家都有份,有机会还可以去我们店里吃!”
营茶店门前的客人络绎不绝,茶艺师娴熟地冲泡着传承百年的茉莉花茶,氤氲的茶香中仿佛能重见当年营口开埠时的繁华盛景。“这次非遗消夏购物月活动给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以前我们的茉莉花茶生意主要靠本地老顾客支持。这次活动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很多人专程来品尝、购买。”营口市级非遗营茶1861传承人李成说。
前方有“吃喝”,这边有“玩乐”。非遗技艺体验区,老世兴银楼的银器制作台前围满了好奇的游客。非遗传承人手持錾子,在银片上敲打出细腻的花纹,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仿佛在演奏非遗的韵律。
街对面的郑友和酱园向游客展示了发酵缸里的“秘密”,一时间,酱香弥漫老街。一位来自沈阳的游客感慨:“原来我们每天吃的酱油,背后藏着这么深厚的技艺!”
参与非遗研学游的孩子们体验学习盖州满族伊尔根觉罗剪纸技艺 崔竹韵 摄
当人们走进营口市非遗传习基地,发现里面别有洞天。“小小工匠非遗研学游”活动中,孩子们正兴致勃勃地体验盖州满族伊尔根觉罗剪纸技艺。非遗传承人手把手教学,指导小朋友们剪制自己的生肖图案。剪刀在红纸上灵巧游走,不一会儿,活灵活现的小动物剪纸就做好了。这场生动有趣的非遗手工课,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传统剪纸艺术的魅力,更通过“非遗+研学”的创新形式,为传统文化传承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活动推出“仲夏非遗嘉年华”文创市集、非遗传习小舞台及辽河百工坊六大板块,将辽河老街打造成一个可逛、可玩、可学的非遗活态博物馆。310家非遗店铺、122家工坊和409项非遗技艺在此汇聚,形成“非遗+市集+演艺+研学”的多元生态。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非遗的鲜活魅力,辽河老街呈现出一条非遗活态传承发展的创新路径。
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处长于晓霞说,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正催生新的消费动能。“非遗好物·国潮焕新——四季非遗购物月”系列活动以非遗为媒、以市集为景,促进店铺工坊联动,线上、线下携手发力,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项目悉数亮相,实现了“小摊位”撬动“大产业”。
“我们将以本次活动为新起点,锚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航向,在‘非遗+’赛道上持续发力,让更多青少年在‘行走的课堂’里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创新者。”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孙浩舒说,未来辽宁还将创新“非遗+”多元场景,打造更多可观、可感、可体验的沉浸式消费新业态,让非遗“潮起来”“火起来”“传下去”。(记者 葛鑫 通讯员 崔竹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