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 网站首页
  • 相关机构
  • 政策法规
  • 新闻资讯
  • 项目名录
  • 项目聚焦
  • 风云人物
  • 会议展览
  • 人才培养
  • 影像展
  • 3D展厅
  • 中医药委员会
  • 邓力:中药园艺化塑造健康治理新模式

    发布时间: 2025-07-25 11:22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在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时代浪潮中,中药园艺化风头正劲。这项融合生态智慧与文化创新的实践,通过“事业-产业-文化”的三维革新,不仅为中医药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更塑造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治理新模式。其核心在于突破传统产业边界,在要素重组与价值重构中培育新质生产力,让中医药从“治疗手段”升维为“生活方式”,从“传统符号”转化为“生活美学”,最终成为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源泉。

    助力中医药事业创新发展:从“治疗手段”到“生活方式”

    中药园艺化推动中医药服务实现“空间革命”与“模式迭代”的双重突破。通过将传统药材种植的单一生产空间,转化为融合生态疗愈、文化体验、健康管理功能的复合场域,实现了四个关键转变:在服务场景上,从医院、诊所延伸至公园、社区、学校等;在服务对象上,从患者群体拓展至全人群;在服务内容上,从疾病治疗延伸至预防-治疗-康复全周期;在服务方式上,从被动诊疗升级为主动健康管理。

    中药园艺化以中医整体观为哲学基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构建起“环境-人体-文化”的健康交互生态系统。科学配置的药用植物群落形成天然疗愈矩阵,节气养生步道同步自然节律,使得《黄帝内经》“天人相应”的古老智慧获得当代诠释。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园艺化场景将中医“治未病”理念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实践体系,通过五感刺激、生态调节等机制,显著提升了亚健康干预效果。

    驱动中医药产业升级:从“单一生产”到“跨界融合”

    中药园艺化作为新质生产力,其核心价值在于重构中医药产业链价值分配体系。传统中药材种植业受制于初级产品属性,长期处于产业链价值低端。园艺化转型通过场景增值、服务增值、文化增值三维赋能,推动产业形态从平面种植向立体服务跃升。以药用植物为载体的康养旅游、文化研学、生态教育等新兴业态,使每亩土地的经济产出突破单纯药材交易的物理限制。

    传统中药材种植以药用价值为核心,而中药园艺化推动其向“药用+观赏+体验”多功能转型。如石斛、薄荷等兼具药用与观赏性的植物,可大力开发为都市阳台农业产品。特别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药园艺化催生跨界融合新业态,如“休闲农业+中医药”“养老地产+园艺疗法”等,使传统农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强化中医药文化认同:从“传统符号”到“生活美学”

    中药园艺化本质上是对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通过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哲学理念转化为可视化的空间语言,建立起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对话桥梁。在园艺场景中,药材的物候特征、药用价值与文化象征形成多维叙事体系,使抽象的中医理论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生活美学”。更深层的文化革新体现在生活方式重构层面。“药食同园”、养生步道等生活化场景的营造,将中医药智慧融入日常起居。这种润物无声的文化渗透,不仅有助于增强公众对中医药的价值认同,培育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养生文明,更在国际传播中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媒介。

    中药园艺化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范式,展现出三大创新特征:在要素构成上,实现土地、文化、技术等要素的再整合,形成“生态+文化+健康”的新型生产要素组合;在价值创造上,突破传统产业边际效益递减规律,通过场景创新持续创造增值空间;在发展模式上,构建起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使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形成正向循环。这种创新实践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医药产业完成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质变飞跃,更为全球健康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随着5G、人工智能(AI)等新技术的深度融入,中药园艺化必将开启更具想象力的发展空间。(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
    联系电话:010-68868488
    京ICP备202100489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1513号
  • 微信公众号

  • 视频号

  •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