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 网站首页
  • 相关机构
  • 政策法规
  • 新闻资讯
  • 项目名录
  • 项目聚焦
  • 风云人物
  • 会议展览
  • 人才培养
  • 影像展
  • 3D展厅
  • 中医药委员会
  • 杨欣、俞琦:数字化背景下如何培养中医药创新型人才

    发布时间: 2025-07-25 11:24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在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为教育的变革突破与创新实践注入了强大动力。教育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人才培养是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力量。在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领域占据主体地位的中医药高等院校,时刻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为国家培育人才的重大使命。但是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要求。高素质、高质量及创新型人才更契合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

    中医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困境

    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中医药高等院校发挥着核心作用。在培养实践中,我们始终坚信,中医思维是立足的根基,创新思维是发展的源泉。中医药兼具科学与文化双重价值,它不仅是探寻中华文化深层奥秘的重要路径,更能在强身健体、调养心神、预防和治疗疾病等方面发挥显著效用。近些年来,中医药的价值得到世界的肯定,但是中医药人才方面存在短板,如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够系统全面、人才的整体数量规模尚未形成优势、领军人才相对匮乏等问题,这极大地限制了中医药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影响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学生在创新思维的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我们也察觉到,学生在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新思维、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因此,如何推进并强化中医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工作,成为了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建立智能化创新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赋能中医思维培养、学科交叉及人才发展。在新时代数字化背景下我们应该利用自身优势有机整合,依据社会对中医药人才的实际需求,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创业素养以及学科交叉融合本领等。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系统生物学等现代科学技术,赋予中医药基础研究的科学内涵。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可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探讨道地药材天麻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通过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研究大果木姜子治疗冠心病的分子机制等。通过科技与中医药理论的深度融合,不仅推动中医药基础理论创新发展,还能拓展学生科研创新的宽度、深化其研究层次,进而有效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时代数字化背景下科技带来新的教育教学手段与方式已经走进学生课堂。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体,教学内容和形式相对固定和统一。科技发展给教育教学注入新的动力,我们借助科技的新兴力量,更新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综合能力。如苗药虚拟仿真教学软件借助计算机与虚拟现实技术,精准复刻真实的诊疗、研发及制药场景。学生能够自主挑选具体案例,沉浸式体验问诊、药物开发与制作等全过程。通过调动多感官参与的沉浸式学习模式,不仅能有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助力学生逐步实现从知识获取到创新能力的提升,再到价值观塑造的全面成长。

    开展虚实融合多场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全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学生构建能够“随时学习”的全新学习环境。虚拟现实(VR)以及增强现实(AR)、3D等技术已经成熟应用到教学中,数字赋能培养创新人才取得实效。如在教学过程中引入VSP-100虚拟平台,基于数学模型、计算机图形学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以人体器官、系统疾病为基础的完整病例资源。

    VR、AR、3D等技术不是简单的“教学工具升级”,而是推动教育从“知识传递”向“能力建构”转型的核心动力,这些技术让学习从“抽象”走向“具象”,从“静态”走向“动态”,从“统一灌输”走向“个性化探索”。最大化发挥“虚实融合”的赋能价值,助力中医药急需创新人才的培养。通过VR、AR等技术为中医药注入新的发展活力,按照“天然药物宝库—中医药优势资源—中医药技术力量”的教学思路,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魅力。不同于传统课堂,这种创新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释放多学科交叉融合活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科交叉是新时代数字化背景下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学科交叉和融合焕发出的新活力,正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源泉。深入理解交叉学科在整体战略布局中的关键意义,强化“智能+”多学科交叉,重塑知识生产逻辑,打造“筑牢基础知识+突出专业实践+探索前沿科技”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提高多学科交叉研究实效。有利于学生形成更为全面、系统的知识结构。

    当不同学科相互碰撞、彼此融合时,学生往往能从中获得新想法、新观点,而这正是提升创新能力的可行途径。如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引导大学生发掘、传承中医药文化,推动创新思维与中医文化深度融合。在此过程中,既让学生感受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助力他们实现全面发展。

    融合思想政治教育,营造浓厚的创新人才培养氛围

    将中医药文化渗透到理论课教学里,有利于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鼓励学生在提升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的同时,应提高思想觉悟。利用大数据分析、VR/AR等先进技术,横向整合中医人的故事、中医药文化等资源的数字化传播渠道,突破传统接触壁垒,提升医德教育效果,增强中医药学生的体验感与获得感。如引导学生将中医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进而设计中医药文化主题盲盒、中医药文化冰箱贴、服饰等文创产品。着力培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与传承精神,增强其爱国情怀,激发创新思维,并树立强烈的社会担当意识。

    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坚实的教育体系支撑。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日趋多元的大背景下,人才培养工作亟待我们展开全方位的思考与积极的探索,从而构建全新的教育模式。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常常对创新能力有所忽略,然而在走向国际化的进程里,这种能力却显得格外关键。因此,我们必须充分了解教育的目的、培养目标和各学科的内在要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切入点,全面且深入地掌握所教的学科知识体系,进而精准提炼中医药所蕴含的精神内核与文化精粹。秉持“传承、创新、发展”的理念,在不断突破现有局限的过程中,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我们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让他们在本科学习期间便能熟练运用前沿科技手段,从而真正实现对中医药的有效传承、积极创新与持续发展。(杨欣 俞琦  贵州中医药大学)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
    联系电话:010-68868488
    京ICP备202100489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1513号
  • 微信公众号

  • 视频号

  •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