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活态记忆,承载着社区认同、文化多样性及传统智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文化根基。然而,随着时代的飞速进步和多元发展,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出现了一些危机,比如,传统技艺因缺乏传承人而濒临消亡、文化空间被挤压、社区记忆在代际更替中逐渐模糊等。在此背景下,数字化技术以突破时空限制、创新表现形式、强化文化联结等独特优势,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了新思路。从可持续发展视角切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创新路径,是对文化遗产的抢救性留存,更是构建健康文化生态系统、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强化支持
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强化支持是前提。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为其提供法律支持和保障,以规范数字化行为并保护知识产权。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在当前已出台一些法律法规中有所涉及,但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成熟应用,法律法规的一些条文可能在适用性和约束性层面显现出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应健全相关法律法规。首先,可参考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明确数字化保护和传承过程中涉及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避免数据采集、存储、展示等各环节可能引发的版权纠纷问题。其次,可细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的法律保护相关条款,对侵权行为采取惩戒措施,有效规避因侵权行为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或滥用的风险。最后,针对数字化技术的双刃剑属性,可在法律法规条文中明晰相关的技术标准与操作规范内容,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全过程的科学性和合法性。完善保障机制。相关部门应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提供必要的支持。第一,可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设立重点项目,安排专项基金用于相关项目推进所需的数字化设备购置、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开支,吸引更多有能力的专家、学者投身于问题研究,促进研究成果转化。第二,可以发布有倾向性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和社会组织投资,对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企业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提升其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吸引更多相关企业的加入,有效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第三,出台激励地方社区、学术机构和企业加强合作与交流的相关政策,鼓励其共同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创新模式,进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技术应用
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技术应用是支撑。融合新兴技术。随着数字化技术在各大领域、多元场景的快速发展和成熟应用,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潜力日益显现。利用大数据技术快速对网络上的海量数据进行精准筛选和分析,使工作人员及时了解公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关注度和兴趣点,进而精准评估该非遗项目的传播效果与社会影响力,为后期工作的调整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先进的机器学习算法技术学习、模拟传统技艺的制作过程,辅助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更好地保存与再现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有效解决因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短缺而造成的保护与传承困境。区块链技术凭借去中心化特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存储与版权管理环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将其合理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确保相关数据的真实性和不可篡改性。但需要注意的是,应对相关工作人员开展技术伦理培训,培养其对于区块链技术的正确应用意识和能力。寻求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作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驱动力,在技术应用效率不高、应用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下,能够发挥重要作用。针对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可以研发适用于多种版本的智能化数字采集设备,以提升数据采集工作的精准度和高效性。兼顾技术创新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契合度,积极主动探索针对性解决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项目的方案和举措。比如,在民俗活动或歌舞表演等非遗项目的数字化记录中,可以引入运动捕捉技术和全息拍摄技术,以实现信息采集数据的全面性和科学性。技术创新应注重用户和观众的体验感,使观众能够在沉浸式体验中直观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所展现出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激发观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兴趣的同时,还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种子种在更多年轻观众的内心深处,使其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人才培养
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人才培养是关键。建立专业教育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需要有足够多兼具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知识和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力的专业人士作为支撑,因此需要建立专业的教育体系为培养所需的人才提供帮助。首先,高校包括职业院校需要在课程体系设置中融入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相关内容,开设数字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等选修课程,让有兴趣的学生自主选择学习,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讲解和实践技能提升,帮助学生成长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其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为学生创造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实践项目的机会,使其在实践中积累足够的经验。最后,积极主动探索跨学科教育模式,将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相关的计算机科学专业、文化学专业、艺术学专业等领域的知识进行有机融合,提高人才综合素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提供坚实的人才储备,间接推动相关学科的创新与发展。加强培训与交流。针对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相关人员提供数字化素养和能力提升专项培训,以妥善解决非遗传承人与相关工作人员在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方面的不足。一方面,定期组织集中统一的专题培训班、工作坊,邀请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方面有所建树的专家、学者担任指导教师,帮助学员掌握基本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内容应涉及数字伦理、数字技术等方面理论知识,以及数字影像拍摄、音频编辑、社交媒体运营等实用性强的技能,以满足学员在日后工作中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深入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选派专业人才及青年非遗传承人前往其他国家开展跨国研学之旅,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取其精华,合理应用于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弥补现有专业人才的短缺,进一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未来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持续指引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将会成为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接力。当传统技艺在数字世界中焕发新生,当古老智慧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灵感,呈现在世界眼前的不仅是文化基因的延续,更是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回应。以敬畏之心守护文化根脉,以创新之志开拓传承路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会乘着数字时代的浪潮,持续助力文化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丽,泰山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2023年度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课题(A类)《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路径研究——以泰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力影响力增强的路径为例》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3JDTCA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