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 网站首页
  • 相关机构
  • 政策法规
  • 新闻资讯
  • 项目名录
  • 项目聚焦
  • 风云人物
  • 会议展览
  • 人才培养
  • 影像展
  • 3D展厅
  • 中医药委员会
  • 罗丞:在人间烟火中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

    图片新闻

    发布时间: 2025-09-26 11:46 来源: 学习时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千年文明长河中沉淀的民族记忆与智慧结晶,其价值不仅在于历史深处的回响,更在于今天生活的脉搏与未来发展的根基。面对快速变迁带来的挑战,如何让非遗真正获得持久的生命力与广泛的认同感,是非遗保护工作的核心命题。推动非遗实现从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的深刻转型,让其在生活现场焕发新生、在人间烟火中绵延根脉,是守护民族文化基因、坚定文化自信自强的必由之路。

    非遗的源头活水,始终在于其赖以生成与滋养的日常生活场域。传统技艺、节庆仪式、表演艺术等,无不是特定群体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享用并传承的智慧结晶。一旦脱离其原生的社会文化土壤与日常实践空间,非遗便如同离水之鱼,其生命力将不可避免地走向枯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非遗“活起来”的首要前提,是推动其深度回归现代生活现场。这种回归并非简单的复古或原样照搬,而是立足于时代语境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方面,要敏锐把握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审美需求,引导非遗项目积极融入当代生活场景。通过设计创新开发出兼具文化内涵与现代美感的服饰、家居用品、文创产品,使其从博物馆的橱窗走向大众的日常消费。在坚守核心技艺与品质的同时,通过现代化生产管理与品牌营销,让熟悉而亲切的“老味道”继续滋养现代人的感官和味蕾。另一方面,要大力拓展非遗在现代公共文化空间的存在感与影响力。在图书馆、文化馆、社区活动中心乃至商业综合体中,常态化开设非遗展示、体验工坊、小型展演等活动,让居民在家门口便能触摸、体验、参与非遗,使其真正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非遥不可及的“遗产”。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过往的非遗保护,很大程度上侧重于对项目本身进行抢救性记录、建档与保存。这种静态保护模式,如同为珍贵的生物样本建立“基因库”,在防止珍贵记忆彻底消失方面功不可没。然而,将非遗封存于档案、收藏于展柜、隔离于其原生的生活与生产实践之外,实则是将其置于一种“文化保鲜柜”之中。这种“博物馆化”的保护,难以真正维持非遗作为活态文化的内在生命力。活态传承通过代际间的实践、学习与再创造,让非遗在其原生的文化空间中持续生长、演变,从而确保其内在生命力得以延续,有效破解静态保护的局限。

    实现从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的跃升,关键在于构建支撑实践与创新的传承生态。首先要巩固传承人核心地位。通过完善传承人认定与管理体系、提供实质性经济补贴、创造更广阔的展示平台、加强技能培训与交流等多种方式,切实解决其后顾之忧,提升其社会尊严与传承能力。其次要拓宽传承路径。在稳固传统师徒传承、家族传承等模式的基础上,积极引入现代教育体系。将非遗项目纳入不同层次的国民教育之中,编写适宜教材,开设专门课程或兴趣班,系统培养青年传承人才。同时,要善于利用现代媒体与数字技术进行广泛传播,如拍摄高质量纪录片、开发沉浸式体验APP、利用短视频平台展示非遗技艺与故事等。最后要激发社区参与活力。鼓励和支持社区建立非遗保护组织、开展自发的传习活动、举办社区非遗文化节等,使非遗保护成为社区居民的自觉行动。

    非遗最深厚的滋养与最坚韧的生命力,蕴藏于最平凡、最真实的“人间烟火”之中。无论是家庭餐桌上遵循古法制作的食物、孩童玩耍时哼唱的古老童谣、节庆时分张灯结彩的仪式场景,还是工匠手中日复一日的劳作,这些浸润于日常生活的实践,才是文化基因得以代代相续的真正载体。

    让非遗在“烟火气”中延续根脉,关键在于营造“非遗即生活”的氛围,使其成为人们日用而不觉的文化滋养。这需要将非遗保护的理念与实践,深度融入城乡社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以及文化旅游发展的方方面面。在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中,应注重保护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历史街区、特色民居、古戏台、老作坊等物质载体及其文化空间,避免“千村一面”导致文化根基的断裂。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应将非遗展示、展演、传习活动作为重要内容,下沉到基层,通过在图书馆设立“非遗角”、在文化馆开设常态化公益传习班、在传统节日组织社区非遗游园会等方式,将非遗送到百姓身边,使其触手可及、喜闻乐见。同时,探索“非遗+”的融合路径也至关重要。推动非遗与旅游、创意设计、数字产业等深度融合,开发深度文化体验游、研学游;鼓励设计师与传统手工艺人合作,推出符合现代审美与实用需求的非遗衍生品;利用数字博物馆、VR体验等数字技术拓展非遗的展示与体验方式;让非遗以更丰富多元、更易于接受的形式,浸润现代人的生活。

    非遗保护传承事业,关乎民族根脉的延续与时代精神的建构。推动非遗在活态传承中绽放时代光华,是一场连接历史与当下、沟通传统与现代的深刻实践。只有让非遗深深植根于生活的沃土,融入时代跳动的脉搏,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才能使其真正摆脱“遗产”的静态标签,转化为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力与凝聚力。让千年技艺在当代生活中焕发生机,让古老智慧在创新转化中启迪未来。唯有如此,中华文明的长河才能在人间烟火的滋养中,奔涌向前,永续华章。(作者:罗丞)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
    联系电话:010-68868488
    京ICP备202100489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1513号
  • 微信公众号

  • 视频号

  •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