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 网站首页
  • 相关机构
  • 政策法规
  • 新闻资讯
  • 项目名录
  • 项目聚焦
  • 风云人物
  • 会议展览
  • 人才培养
  • 影像展
  • 3D展厅
  • 中医药委员会
  • 文化和旅游部:非遗保护工作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支持,将进一步扎实做好非遗系统性保护

    图片新闻

    发布时间: 2025-09-29 18:00 来源: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2-2509291P32K51.png

    9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和旅游部部长孙业礼,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卢映川,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王建华介绍“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成就,并答记者问。

    2-2509291P23Q26.png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和旅游部部长孙业礼(徐想 摄)

    孙业礼表示,“十四五”以来,文化和旅游系统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统筹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高效完成“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出了积极贡献。

    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持续提升,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加快推进,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25项、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42人,非遗保护传承制度更加完善、理念深入人心,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效明显,沿线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持续改善。北京中轴线、西夏陵和中国茶、春节申遗成功,我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项目60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44项,为世界文明百花园增添了绚丽色彩。

    2-2509291P232933.png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卢映川(徐想 摄)

    卢映川表示,非遗的魅力源自其悠久的历史,生命力在于传承和创新。“十四五”时期,我国非遗保护的机制更加完善,实践更加生动,传承队伍更加壮大,非遗也更加见人见物见生活、可知可感可体验,也展示了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前景。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非遗保护氛围更加浓厚。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31个省(区、市)出台了地方非遗保护法规,非遗保护中心、非遗馆和非遗协会等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形成了共同推动非遗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270多个国家级、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对非遗及其依托的人文和自然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不仅能看见山水,同时也能留住乡愁。源于传统生产生活的非遗有机融入现代生活,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元宵赏灯、重阳登高等习俗让节日更有仪式感,八段锦、太极拳等已经成为大众喜爱的锻炼养生方式。

    二是非遗传承实践日趋活跃。文化和旅游部推动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全国已经有100余所高校设立了非遗保护本科专业和相关研究方向,200余所高校积极参与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超过10万名非遗传承人走进大学课堂,在中小学也培养出了一大批“小小非遗传承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甚至外国友人学古琴、看昆曲、穿汉服、耍鱼灯等,非遗传承越来越年轻化、生活化、时尚化。

    三是非遗富民惠民效果显著。文化和旅游部推动各地建设非遗工坊1.29万家,带动相关产业120万余人就业增收,可以说是“手艺养活一家人,非遗振兴一个村”。像海南黎锦、庆阳香包等都是生动例证。推动非遗进景区、街区、社区,用非遗之光点亮群众文化生活。非遗消费潜力不断释放,很多非遗成为地方名片,游陕北看秧歌、到贵州听侗族大歌、去自贡赏灯会,“非遗+旅游”“非遗+时尚”的深度融合,旅游让生活既有烟火气、又有文化味。

    当前,非遗保护工作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支持。文化和旅游部将进一步扎实做好非遗系统性保护,找准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2-2509291P551c2.png

    【扫码查看视频】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
    联系电话:010-68868488
    京ICP备202100489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1513号
  • 微信公众号

  • 视频号

  •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