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现场(刘健 摄)
9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国家疾控局局长沈洪兵,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郭燕红,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余艳红介绍“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工作发展成就并答记者问。
余艳红表示,让人民群众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一直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十四五”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加大投入与创新机制并举,着力建高地、强基层、补短板、优布局,中医药在健康中国中的独特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一是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完善。通过建设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打造了一批中医药高地;通过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医项目、中医特色重点医院,促进了优质中医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县办中医医疗机构覆盖率已经达到96%,不少县级中医院牵头组建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约90%开设了中医临床科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基本都建设有中医馆,从城市到乡村中医药服务网络越织越密,形成了以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为龙头,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中医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上中医。
二是中医药服务供给不断提质扩容。以提升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为核心,建设国家中医优势专科、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和“旗舰”科室,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巩固扩大中医药特色优势。不少综合医院建立中西医协同发展机制和多学科诊疗体系,开展中医医师和西医医师联合查房、联合会诊,释放中西医两种医学叠加优势,显著提升了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等的临床疗效。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我国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2024年,全国中医类总诊疗人次较“十三五”末增长了60%。
三是优质服务进一步彰显了中医药的温度。通过开展医院绩效监测、等级评审,引导中医医院发挥特色优势。深入开展改善中医药服务行动,推动“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医疗服务各环节。局政府网站开设“便民就医导航”平台,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中医医疗信息查询途径和预约挂号路径信息。同时,推出《中国中医药大会》和《本草流芳》等精品力作,定期举行健康中国中医药健康促进主题发布会,推动中医药健康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余艳红指出,中药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其质量不仅关系临床疗效,更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十四五”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坚持以促进中药质量提升为根本,优化政策供给,推动多部门协同发力、全链条综合施策。
一是中药材源头保障基础进一步牢固。药材好,药才好。在种质方面,建设高标准种质资源库并收集保存种子7万余份,建立了一批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良种供给水平稳步提升。在种植方面,推动实施《中药材生产管理规范》,推广生态种植等栽培技术,优质中药材供应不断扩大。同时,川贝等一些重点品种人工繁育和替代品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效。
二是科技创新赋能质量提升的成效日益增强。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中医药领域已建成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中药质量提升是其重点建设内容和攻关任务。组建了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并推动其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传统医学临床试验一级注册平台,拓宽了中药质量评价和研发创新的途径及机制。在科研项目支持方面,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等系列项目,支持开展中药资源保障、中药材生态种植、中药质量评价等关键技术研究,把论文写在了田间地头和临床实践中。
三是新药研发活力不断激发。会同国家药监局持续深化中药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构建起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三结合”审评证据体系。发布《古代经典名方目录》方剂324首,2021年以来已有57个中药新药获批上市,包括27个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中药新药研发进程明显加快。
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围绕中药全产业链进行系统部署,构建了部门协调联动的新格局。下一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推动各项重点任务落实落细,加快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让中医药这个中华文明的瑰宝在新征程上焕发新的更大活力和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