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 网站首页
  • 相关机构
  • 政策法规
  • 新闻资讯
  • 项目名录
  • 项目聚焦
  • 风云人物
  • 会议展览
  • 人才培养
  • 影像展
  • 3D展厅
  • 中医药委员会
  • 曲木铁西、俞林:做好非遗技艺记录工作,为系统性保护传承夯实基础

    发布时间: 2025-10-16 11:56 来源: 中国民族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更是连结中华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在现代化与全球化的浪潮中,众多承载着独特技艺、深厚智慧与集体记忆的非遗项目,正面临着生存环境改变、传承后继乏人等严峻挑战,部分技艺甚至濒临失传。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其中,要重点做好非遗技艺记录工作,为系统性保护传承非遗打下坚实基础。

    非遗技艺记录工作的重要价值

    赓续历史文脉,承载民族记忆。非遗技艺记录工作是对文化基因的“编码”与“存档”,是确保非遗真实性、整体性传承的关键手段。做好记录工作,有助于将非遗技艺的流程、技巧、关键要点等准确地记录下来,为后人学习和传承提供可靠依据,避免因传承人的离世或记忆偏差而导致技艺失传或出现“失传—仿制—失真”的偏差。

    发扬传统智慧,启迪科技创新。非遗技艺不仅是需要保护的“遗产”,更是一座蕴含着传统智慧的“活态知识库”。通过系统记录与科学解析非遗技艺记录成果,将传统智慧进行创造性转化,从而在多个领域为科技创新提供宝贵的灵感源泉和创新资源。

    激活“指尖技艺”,赋能经济发展。对非遗技艺进行系统、规范记录与阐释,是将文化价值有效转化为经济社会价值、推动“非遗+”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前提。清晰、标准化的非遗技艺记录文本,如同现代工业的“蓝图”和“说明书”,为文创产品开发、旅游体验设计、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基础。

    非遗技艺记录工作的现实瓶颈

    在技术层面,存在从“存”到“活”的鸿沟。传统的图文及音视频记录,虽然能够保存非遗技艺的流程和最终成品形态,却难以捕捉操作中的动态过程、微妙的力道控制、空间关系等关键的“默会知识”。这导致记录成果往往是静态的资料,而非动态的技艺本身。

    在人才层面,存在传承链条的断裂风险。传承人的老龄化与后继乏人,是当前非遗保护传承领域最核心、最严峻的挑战。非遗技艺记录工作因此面临着与时间赛跑的巨大压力,时刻面临着传承链断裂的风险。

    在机制层面,存在保护体系的协同短板。目前,非遗项目存在“重申报、轻管理”的倾向,部分地区将大量资源和精力放在非遗项目名录的申报评定和展示场馆的建设上,非遗技艺记录工作的跨部门协同机制尚不完善,各地区政策脱节、资源分散、标准不一等现象仍然存在,难以形成支持重大非遗技艺系统性、抢救性记录工作的合力。

    加强和改进非遗技艺记录工作的着力点

    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工作体系机制。一是将非遗技艺记录工作提升至国家文化安全与科技创新战略的高度,进一步修订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在法律层面明确非遗技艺记录的性质、标准、责任主体、资金保障和成果利用方式等。二是研究制定非遗技艺数字化记录工程等规划,明确阶段性目标、重点保护领域、技术路线图和资源配置方案,并与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规划深度衔接。三是建立科学、动态的评估与监管机制,对非遗技艺记录项目的质量、效果和资金使用效率进行定期考核,实行动态管理和退出机制,确保公共资源能够高效、精准地用于亟待保护的项目上。

    深化科技赋能,从“记录”迈向“复现”与“创新”。一是构建标准统一、开放共享的国家级非遗技艺数字资源总库,整合现有记录成果,为科研、教育和产业开发提供权威、便捷的基础数据支持。二是加大对前沿技术研发与应用的扶持力度。如,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构建沉浸式、交互式的“数字传习所”,让学习者能够跨越时空限制,“亲身体验”传承人的操作手法和技艺情境;利用人工智能对技艺动作、材料配比、美学范式进行深度学习与分析,从而辅助传承教学,并为创新设计提供智能支持。三是大力支持“科技+艺术”的跨界融合项目,鼓励科研机构、高校与非遗传承人、设计师、艺术家深度合作,共同探索非遗技艺记录成果的艺术化、产品化、生活化转化路径。

    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多元参与的协同生态。一是强化跨部门协同机制。完善非遗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打通文化、科技、教育、产业、财政等部门间的政策壁垒,形成规划共商、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的强大合力。二是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通过财税优惠、项目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投资非遗记录与创新项目,促进产学研联动。三是加大人才内培外引力度。一方面,强化非遗传承人自主记录能力。针对不同年龄、文化水平和技艺门类(如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曲艺等)的非遗传承人,设计不同深度的模块化培训课程,内容涵盖访谈技巧、简易摄录、数字资源分类整理、流程要点描述方法等实用技能。另一方面,建设一支由技术专家、研究学者、项目管理人员等组成的跨学科、专业化的非遗技艺记录人才队伍。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立“文化遗产数字化记录与保护”“非遗学”等交叉学科方向或硕士、博士联合培养项目,加强非遗理论、保护伦理、口述史方法等方面的培训。打破学科壁垒,培养既懂人文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聘请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担任专业导师或实践导师,推行“学院+非遗传承人”双导师制。四是善于利用新媒体渠道,激发公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参与热情。通过短视频、直播、社交媒体互动等方式,创新非遗技艺的传播形态,让古老技艺变得时尚、有趣、可亲近,营造“人人记录、人人共享、人人传承”的良好社会氛围,为非遗技艺记录保护注入持久的传承活力。

    作者:曲木铁西,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俞林,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
    联系电话:010-68868488
    京ICP备202100489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1513号
  • 微信公众号

  • 视频号

  •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