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推动中医药在世界上“有为”更“有位”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医药全面、深度参与中国疫情防控救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正如世卫组织这篇报告指出的,使用中医药有利于降低轻型或普通型病例转为重症的风险;对轻型和普通型病例,与单纯的常规治疗相...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医药全面、深度参与中国疫情防控救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正如世卫组织这篇报告指出的,使用中医药有利于降低轻型或普通型病例转为重症的风险;对轻型和普通型病例,与单纯的常规治疗相...
中医传承,老师怎么传、弟子怎么承?日前,人民日报记者走进北京多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探寻中医师承的育人之道。...
所谓古代经典名方,是指至今仍广泛应用、疗效确切、具有明显特色与优势的古代中医典籍所记载的方剂。近年来,我国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积极鼓励开发经典名方。2017年7月1日实施的《中医药法》规定:“生产符合...
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曾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随着民众健康意识的提高,中医养生被更广泛的接受。但不少人对中医药的认知呈现对立化倾向,往往...
2014年12月,周氏堂骨伤膏贴疗法被列入第八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10月,周连道被评为第四批温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温州市少林骨伤研究所被评为第四批温州市级传承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目前,我国共有4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在全国非遗工作者当中引发热议。大家纷纷表示,作为优秀传统文化...
“道虎壁王氏中医妇科”迄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以调治不孕不育、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胎前产后诸病为特色。2011年5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王温是第二十...
灵源万应茶(菩提丸)源于明洪武年间,闽南灵源山灵源寺三十一世祖沐讲禅师(俗名:张定边)为解当地百姓疾病之苦而创制。由于其功效显著,菩提丸便作为“镇寺之宝”被灵源寺...
“张氏痔漏疗法”源于洛阳孟津,始于清朝嘉庆年间,传承至今已200多年。2021年7月,“张氏痔漏疗法”正式被列入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中医古代文献《外科正宗》有记载“牛皮癣如牛项之皮,顽硬且坚,抓之如朽木。”因表面丘疹斑块覆有鳞屑又称银屑病。中医治疗牛皮癣的特色疗法一直在民间活态传承。“赵氏牛皮...
“腰痛宁组方及其药物炮制工艺”秉承第四代传承人郭晓庄家传验方,精选十余味道地药材,遵古炮制,代代相传,延续至今已百年有余。2021年6月,“腰痛宁组方及其药物炮制工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牛黄清心丸系达仁堂传统品种,处方见于清•康熙四十五年达仁堂乐家老铺创始人乐显扬之子乐凤鸣整理的《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卷一,风痰门之首。该方取自宋代太医局所属和剂局所编纂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张氏经络收放疗法”是在继承中医传统的经络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天人相应理论基础上,以特有手法点按穴位治疗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方法。该项目通过手指对患者患处的触...
2021年6月,“赵氏雷火灸”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的前身雷火神针,首见于明《本草纲目》:“雷火神针法”是一种艾灸法,之所以称为“针”,是因为操作时,实...
“宏仁堂紫雪散传统制作技艺”秉承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方配伍,精选十余味道地药材,遵循乐家老铺祖传350年的炮制秘法,代代相传,延续至今已传承17代。2021年6月,“宏仁...
近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创立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的“应氏奇穴疗法”被列入传统医药类中医诊疗法项目。...
“桐君传统中药文化”以药祖桐君的精神为基础,以桐庐县为中心,以钱塘江流域为辐射源,从江南扩散到华南、西南等地。以中药采集与炮制技艺为核心内容,包括桐君历史传说、《桐君采药录》文献、桐君山文化遗址、药祖...
第七代传承人杜胜强而今经验丰富、精神充沛,已经完全继承了“杜氏口疮治疗技法”,并将该技法传授于杜春阳和赵正丽。杜胜强提出在自身能力范围内为广大贫困户患者和军人、劳模...
“摸骨正脊术”主要集中分布在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一带,集中区域为晋中市、太原市和吕梁市的所辖区域,包括太谷县、平遥县、介休市、孝义市等地。南北辐射至山西省的运城市、...
微信公众号
视频号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