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摸骨正脊术”:在时代变迁中愈发耀眼
“摸骨正脊术”主要集中分布在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一带,集中区域为晋中市、太原市和吕梁市的所辖区域,包括太谷县、平遥县、介休市、孝义市等地。南北辐射至山西省的运城市、...
“摸骨正脊术”主要集中分布在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一带,集中区域为晋中市、太原市和吕梁市的所辖区域,包括太谷县、平遥县、介休市、孝义市等地。南北辐射至山西省的运城市、...
“蕲春艾灸疗法”是由中国民间的灸焫法发展而来,代表性灸法雷火神针灸为李时珍首创,源于《本草纲目》的大灸法和流传于蕲春民间的火灸法,技法独特,选穴精准,使用方便,价...
“骆氏化脓灸”源于绍兴马山镇尚巷村,它在对风寒湿痹的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为骆氏中医研究风症、诊治寒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5年11月,“骆氏化脓灸”被列入绍兴...
“平氏浸膏制作技艺”有着200多年的历史,是经八代传承、在祖传秘方的基础上,不断汲取各家经验而形成的特色技艺。2014年11月,该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苑勇敢自幼就得到了母亲的亲传,并在母亲的严格要求下一边学习文化知识,一边学习黄氏膏药制作技艺。母亲为了让他继承祖业,在他高中毕业后,就送他到滑县卫生学校和河南省仲...
金艳致力于将瑶族养生传奇带出大瑶山,播撒于世界,2015年5月因传承与弘扬瑶医瑶药文化有所贡献,她被聘任为金秀瑶族自治县瑶医药协会理事;2016年8月被聘任为广西瑶学学会理事;...
“黄氏经络五行调法”在明末清初由河南省原阳县(原为阳武郡县)陡门乡黄滩区黄氏先人黄洪创立,其以“仁德守道,济世救苦”为理念,世代传承至今。“黄氏经络五行调法”的传...
“合真传统手工制香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宗兆睿是天津中医药大学创业导师、天津市南开医院特聘教授,建立了中华药香文化展览馆,将“合真传统手工制香技艺”编入素质拓展课走...
武氏正骨起源于高平市西南十五公里处的小村庄武家掌,从古至今,这个村以武姓最多,且村形如掌,遂起名武家掌村,后更名为掌握村。现在,武氏正骨已经迁出村子很多年,但是武...
吴氏祖传中医起源于浙江吴县,明朝洪武年间传到太谷,历经25代,融合了中国南北方的中医药理论,其妇科诊疗方法独具一格。在他们的悉心守护与不懈努力下,“吴氏妇科”于2014年5月被列入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
尼玛才让出生于青藏高原那片圣洁的土地,因为姥爷是藏医大夫,耳濡目染,自幼便对医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平日里喜欢在旁边安静地看着姥爷为患者医治,有时也进行协助诊疗。当时的医疗条件差,没有珍贵的刀具,只能...
“贾氏点穴疗法”于2014年11月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陈荣钟被认定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点穴疗法是由武功点穴术演化而来的,鼻祖张三丰《明代·方伎传...
“许氏中医八针疗法”适合治疗各种后天性神经性耳聋,不管听力损失轻重、患病时间长短,只要患者对针刺激敏感,就会有不同的疗效。该疗法于2005年6月通过了国家科技查新,查新报...
瑶族人民几千年以来生活条件极其困难,瑶族医药学是瑶族人民为了生存,把千方百计寻找到的防治疾病的天然植物药和探索出来的治疗方法总结而成的传统医学,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赵衷民在长期的治病救人过程中炼就了高...
王氏脊椎疗法是清代皇宫御医治疗脊椎、脑疾的一种传统中医保健疗法。它综合了传统中医内病外治、祛邪扶正的方法,调动人体自身修复机能的作用,是防、治一体化的中医保健疗法...
“张氏回医正骨疗法”于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疗法以回医药、中医药理论为基础,以张氏家传回医正骨方法为特色,博采中医正骨各家精粹,结合现代医...
脏腑推拿疗法是传统中医推拿疗法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以整体调整、辨证施治为理论核心,在腹部特定区域内动态选择施治穴位,运用按、摩、揉、运四大手法进行放、提、匀手法操作...
年初,国内多地报告新冠肺炎本土散发病例和聚集性疫情,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根据国家要求,现阶段疫苗接种的重点人群是18岁至59岁高风险和可能高传播人群。那其他年龄群体当...
传统文化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呈现出更多、更强大的可塑性,也打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机会之窗。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认为,以新技术传播非遗文化是在...
中医自身需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在坚持遵循中医药传承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中医从业者要加快疗效证据研究,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的诠释研究和中医临床回顾性研究,加快中医药的现...
微信公众号
视频号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