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代代相传的非遗技艺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滋养。如今,这些非遗技艺不只存在于史料记载与博物馆之中,也正在通过商业化创新全方位融入当下生活,各类非遗创新产品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成为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文化驱动力。自2023年起,研究团队深入非遗实践,通过探访手艺人、调研非遗企业、参加非遗博览节等渠道了解非遗创新性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全面揭示非遗商业化创新的路径与机制,为其他非遗的活态传承与持续创新提供启示。
非遗创新主体的多元化
创新是非遗技艺永葆生机活力的关键所在,老手艺人、新生代传承人、文创平台、商业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同合力,为非遗传承与创新开辟出一条崭新道路。
首先,老手艺人是非遗传承的核心力量,他们是传统技艺的活字典,手中掌握着历经数代人传承下来的精湛技术与工艺。调研发现,老手艺人对非遗技艺有着强烈的传承使命感和自豪感,但老手艺人普遍年龄较大,对非遗产品的创新与市场化缺少认知。新生代非遗传承人对市场动态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拥有开阔的市场视野。通过互联网,他们能够快速了解全球范围内的文化潮流与消费趋势,知晓年轻一代消费者的审美喜好与生活需求。同时,他们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善于将现代元素与非遗技艺相结合,使非遗产品更好地契合现代社会的生活场景与审美标准。一般来看,新生代非遗传承人通常由两类人群构成:一是家族传承的年轻一代,他们从小接触传统非遗技艺,对非遗有着深厚的感情;二是对非遗技艺有着浓厚兴趣的年轻人,他们通过拜师、培训等方式学习非遗技艺,对非遗创新有着天然的兴趣与使命感。
以苏绣传承为例,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姚建萍深耕苏绣四十余载,以双面绣、虚实乱针绣等精湛技艺坚守传统神韵,为苏绣传承奠定技艺根基。其女姚兰作为新生代传承人,在继承母亲针法精髓的同时,主动拥抱互联网与现代设计理念,通过线上平台捕捉全球时尚趋势,将现代简约风格与苏绣技法融合,推出抽象图案苏绣装饰画、苏绣元素服饰等创新作品,精准触达年轻消费群体的审美点,为传统苏绣注入现代审美活力。
其次,文创平台既是传承人技艺转化的“实验室”,也是公众认知非遗的窗口,在非遗传承与创新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调研发现,随着非遗国潮的兴起,除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也有新生代设计师、艺术家等群体加入非遗创新领域,打造出“王的手创”“自然造物”“席地而坐”“慢物质”等多个非遗文创集合平台,这些平台不仅收集、整理和展示多类别的非遗产品,更重要的是它们发挥中介作用,将市场需求、设计师和非遗手艺人连接起来,共同创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产品。以“王的手创”为例,该团队深入云南、贵州等地,与当地老手艺人合作,学习和传承如苗绣、蜡染等传统技艺,在保留传统技艺精髓的基础上,将现代时尚元素融入其中,设计出的十二生肖香囊不仅巧妙融合了十二种民间传统非遗技艺和中医药材配方,还融合了年轻人喜欢的盲盒形式,增加了购物体验的乐趣性。与之类似,“自然造物”非遗文创平台在历时十多年深度寻访和记录民间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将皮影、竹编、风筝、翻花、版画、刺绣等传统非遗技艺重新设计,改造为青少年可以手工体验的创新中式玩具,不仅为传统非遗技艺带来了市场空间,而且在青少年心中种下一颗非遗传承的种子。
最后,商业企业在非遗创新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创新催化角色。第一,互联网科技企业发挥数字技术优势,为非遗创新提供催化平台。比如,腾讯成立的数字文化实验室创新平台与艺术院校合作,在腾讯混元大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太极拳招式大模型,让公众清晰地了解和认知太极拳的精髓与魅力。第二,企业通过产业链整合带动非遗产业上下游发展。以松赞酒店为例,该酒店以支持当地非遗项目发展为己任,将非遗元素全方位融入酒店的各个环节。在酒店建筑设计上,采用传统藏式工艺,从建筑材料的选择到建筑结构的搭建都保留了藏式建筑的独特韵味。客房装饰则大量使用藏绣、唐卡等非遗作品,还通过手工制作体验活动,如藏香制作、唐卡绘制等,让客人近距离欣赏和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第三,数字平台企业可以通过平台流量倾斜、非遗创业者培育支持等方式促进非遗创新发展。比如,淘宝非遗馆为传承人提供电商运营培训、流量扶持与 IP 开发支持,在非遗数字化传播与产业化转化方面成效显著。抖音在2024年推出“百young非遗计划”,通过线上线下培训、热点项目挖掘等方式,培养了上千名优质传统文化创作者。
非遗创新路径的跨界与融合
非遗参与主体的多元化让非遗跨界创新成为可能,不少非遗在“见人、见物、见生活”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跨界创新帮助非遗从无人问津的传统工艺转变为市场热销的创新产品,推动了非遗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结合调研实践,非遗商业化创新路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首先,洞悉现代消费者的需求,将传统非遗产品内容和形式进行更新迭代,开发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创新产品。传承非遗不是保留非遗原本的模样,而是在坚守非遗文化内涵和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满足现代消费者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比如,汪氏皮影第三代传承人党飞华将现代消费者喜欢的人物融入皮影,创造出惟妙惟肖的“舞王”迈克尔·杰克逊,跳“科目三”的白骨精,以及让消费者追捧的黑神话悟空和哪吒。同样,新生代传承人刘钟萍将佛山木版年画诸神放到现代语境中,用“诸神复活”的理念对年画寓意进行年轻化演绎,用“逢考必过”诠释考神,加“脱单神器”注解喜神,用“一个亿小目标”表示财神,年画的传统不变,但祝福更符合现代消费者的需求。
其次,借助现代设计理念和工具,开发不同于以往传统非遗产品的新产品类别,拓宽非遗产品的应用场景,打造非遗全新市场空间。非遗产品创新不仅在于延续传统或在传统产品基础上增加现代内涵,更为重要的是寻找全新的市场空间与类别,创造出与传统完全不一样的产品类型。比如,道明竹编新生代传承人杨隆梅、丁春梅在传统竹编的基础上,设计出创意十足的竹编耳环、芙蓉花胸针、平安扣等竹编饰品,创造出各类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竹编装置产品,推动全新创意竹编市场的形成。与之类似,新生代艺术家陈粉丸将传统剪纸技艺与现代艺术融合,创造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立体剪纸艺术装置作品,使民间剪纸技艺从服务于生活需求转向满足现代消费者的艺术审美需求,创造了现代剪纸的艺术市场全新类别。
再次,有意识地挖掘和提炼非遗历史故事、传统工艺、纹样色彩等核心符号的文化价值,形成非遗特色IP,推动非遗与企业品牌跨界共创,实现非遗文化价值重构。非遗产品经济价值的实现不仅在于功能属性,更重要的是在尊重其文化本源的基础上塑造文化IP属性,使其成为特色文化符号。比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华珍对藏族和羌族传统织绣的花鸟与植物元素进行重构,创造出民族五十六点花、十二月花、莲花化生图、太极阴阳鱼、高山杜鹃等多个产品IP,与国内外知名品牌进行产品联名,扩大了非遗的品牌影响力。
最后,拥抱前沿科技,用科技力量赋能非遗传统工艺的创新过程和表达形式,重构非遗文化产业链的创新生态价值。比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改善传统工艺。党飞华解决传统皮影染色污染严重且成本高的难题,探索出利用大肠杆菌生产天然色素。浙江龙泉青瓷在保留龙窑柴烧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温控技术,精准把控烧制过程,使青瓷制作从高门槛的非遗技艺转变为村民可参与的现代产业。同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可以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激发创新想法。比如,云墨AI是中国首个传统纹样的人工智能大模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借助该平台不仅可以搜索和查看各类传统纹样,还可以让AI生成各类创新纹样,为其后续创新提供设计灵感。此外,数字科技的力量还有助于非遗的创新表达。比如,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运用了3D全息投影、虚拟现实、AI互动等技术,以故事感、未来感、体验感赋予陶瓷传统技艺更多元、时尚的表达,生动展现景德镇精湛的制瓷工艺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非遗创新的多主体协同与市场反馈迭代
非遗传承人的持续创新能力是非遗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关键密码。调研发现,非遗传承人的持续创新能力主要依赖两种保障机制——多主体协同创新机制和市场反馈迭代机制。
多主体协同创新机制指非遗创新依赖政府、艺术高校、商业企业和非遗传承人等多个主体的合作共创,即政府构建非遗创新支持政策体系,高等院校和企业搭建创新培育基地,非遗传承人主动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形成“政府和企业搭台、非遗传承人唱戏”的协同创新机制。调研过程中,多位非遗传承人提到他们受益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通过进入全国各个高校学习现代设计知识,他们不仅提升了审美能力和专业设计能力,增强了文化自信和市场意识,更为重要的是与高等院校师生、当代设计师、艺术家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极大促进了传统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的跨界融合。因此,政府需要进一步鼓励高等院校师生和商业企业进入非遗田野,通过“走出去、沉下去、扎下去”真正了解非遗传统技艺并对其进行设计和市场赋能。非遗传承人则需要进一步提升非遗文化自信,在坚守非遗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与高校师生、设计师和商业企业紧密互动,增强自身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
市场动态反馈机制指非遗传承人直接面向市场,通过市场动态反馈提升持续创新能力。调研发现,很多非遗传承人通过短视频、线上直播等方式展现非遗文化故事和产品创新过程,并基于消费者的点赞、转发、评论、建议等反馈感知市场需求的卖点与痛点,进而不断迭代创新产品。比如,聚焦非遗文化传播的知名博主“李子柒”,短视频拍摄之初并未聚焦非遗文化传播领域,待消费者对活字印刷术非遗技艺展现出超量的转发和评论后,她才意识到消费者对非遗技艺的关注和喜爱,进而投入更多精力展现众多非遗的传统与创新之美,并以此在国内国际舞台上讲好非遗故事。此外,非遗传承人还可以通过参加非遗市集、非遗文化产业博览会、设计创新大赛等活动,直接面向消费者、设计师、媒体和非遗同行,通过与多方主体的深度交流,获得更前沿的设计理念、市场需求趋势以及潜在的合作机会,进而推动非遗在工艺创新、品牌塑造和产业链整合方面实现高质量发展。
综上,非遗的持续创新不是一道“要传统还是要市场”的选择题,而是一门“如何在市场中更好地守护和表达传统”的艺术。深刻理解非遗的文化基因,以敬畏之心守护其核心价值,同时以开放之姿拥抱市场机遇,借助商业的力量拓展其生存空间、激发创新活力,非遗方能真正从历史的“遗产”转变为当代的“活艺”,在时代脉动中生生不息,绽放出跨越古今的永恒光彩。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本土创业视角下非遗赋能西部乡村共同富裕的路径与机制研究”(24XGL0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字技术与制度要素匹配下数字社会创业行为机理与成长模式研究”(72372169)阶段性成果
作者:刘玉焕,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尹珏林,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