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非遗源于生活、世代传承,凝结民族智慧,根系中华文化。
“十四五”以来,我国非遗保护机制更加完善,实践更加生动,传承队伍更加壮大。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可知可感可体验,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展现出不凡魅力。
非遗保护氛围更加浓厚
习练八段锦、太极拳,坚持“古法养生”,开启新的一天;中秋赏月、元宵赏灯、重阳登高,非遗总能提炼最纯挚的文化元素,让传统节日充满仪式感。
“十四五”时期,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31个省(区、市)出台了地方非遗保护法规,非遗保护中心、非遗馆和非遗协会等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形成了共同推动非遗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不断提高。
270多个国家级、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对非遗及其依托的人文和自然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让我们不仅能看见山水,也能留住乡愁。
此外,我国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25项、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942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申遗成功,我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达44项,为世界文明百花园增添了绚丽色彩。
非遗保护传承制度更加完善、理念深入人心,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保护非遗、热爱非遗、传承非遗渐成文化风尚。
非遗传承实践日趋活跃
“一只杯套,20多道手工工序,100多元的收入。赤水竹编的转型就是从我参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简称‘研培计划’)开始的。”赤水竹编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杨昌芹近年来走进多所高校课堂,学习历史文化、创意策划、传播规划,并把新收获悉数应用于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发了竹编茶具、竹编灯饰等一系列产品。
现在,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加入杨昌芹的团队。从产品到传播,他们时时碰撞新想法,让赤水竹编发展得越来越好。
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实施的研培计划至今已开设1340余期培训班,像杨昌芹这样的受益者还有很多。
“十四五”以来,全国共有200余所高校积极参与研培计划,100余所高校设立了非遗保护本科专业和相关研究方向,超过10万名非遗传承人走进大学课堂。
非遗进校园,也培养出大批“小小传承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3000多年,被誉为“中国纺织史的活化石”,其代表性产品即“黎锦”。2024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目前,海南省有100多所中小学开设有黎锦实践课。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人队伍发展到2万多人,较5年前有大幅增长。
从高校课堂的系统研修到中小学校的兴趣启蒙,非遗传承的接力棒正在代代传递。守正创新,不同代际的传承人为非遗注入了多彩活力。
非遗的频频“出圈”,使其不仅为年轻人所钟爱,还收获了大批“国际粉丝”,很多外国友人学古琴、赏昆曲、穿汉服、耍鱼灯,非遗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也印证了我国非遗传承实践的活跃性。
非遗富民惠民效果显著
在甘肃庆阳的一间非遗工坊内,几位妇女正运针如飞,手中的布料在针线穿梭中渐渐变成各式各样的香包。这些融合了刺绣、剪纸技艺的传统手工艺品,通过“企业+工坊+农户”模式走向市场,年产量超千万件,产值数亿元,带动数万名妇女居家就业。
这样的场景正在全国各地发生。目前,我国非遗工坊约有1.29万家,带动120万余人就业增收。
“非遗+”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印发,“非遗+演艺”“非遗+民宿”以及非遗主题旅游线路的频频上新,也让旅游更有文化味。
清晨的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蟳埔村,簪花店的暖灯穿透海雾,蟳埔女习俗(簪花围)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黄丽泳指尖翻飞,一扎、一扣、一紧,便让游客戴上了一座五彩“小花园”。
流传千年的簪花习俗通过文旅融合而走红,让蟳埔村从“宝藏古村”变为远近闻名的“簪花故乡”。据统计,2024年,蟳埔村接待游客超850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突破18亿元。
今年,当地还发布了《蟳埔女习俗“簪花围”服务规范》等标准,对花材的新鲜度、簪花工艺流程以及收费标准、服务用语作了详细规定。游客踏实了,簪花围也越传越广。
游陕北看秧歌、到贵州听侗族大歌、去自贡赏灯会……很多非遗成为城市新名片,引领文旅新体验。
夜幕下的自贡灯会,从传统宫灯的精巧到现代光影秀的震撼,吸引着海内外游客驻足饱览。延续千年的民俗,如今集文化展示、旅游体验于一体,是我国“非遗+”融合业态释放消费潜力的缩影。
非遗,既是历史的馈赠,也是未来的种子。在传承与创新中,找准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非遗系统性保护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为美好生活带来更多可喜变化。(首席记者 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