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南粤大地,草木葱茏,药香氤氲。暑气蒸腾却挡不住民众对中医药文化的热情。“精彩中医药健康惠万家”2025年“百市千县”中医药文化惠民活动在广东各地开花。从广州的夜市街区到江门的侨乡巷陌,从中山的国潮集市到韶关的田间地头,中医药文化以多元姿态融入市井烟火,用千年智慧守护着千家万户的安康,在岭南大地上,绘就一幅“文化润心、服务暖心”的民生画卷。
多元场景融合 中医药服务“零距离”
华灯初上,广州市白云区石井街的“中医夜市”已然热闹起来,璀璨灯火与传统药香交织,勾勒出一幅“烟火气里闻药香”的生动图景。黄石街道白云汇广场上,雷火灸、穴位贴敷、耳穴压豆等中医适宜技术体验区前排起长队,推拿医师让民众在轻松氛围中感受“手到痛消”的立竿见影之效。番禺区大石街关帝岗公园内,八段锦教学吸引众多民众驻足跟练,中医师结合体质辨识,为居民提供个性化调养建议;荔湾区陈家祠广场的“中医健康集市”更是人气爆棚,超2000名民众沉浸式体验把脉问诊、药茶品鉴、香囊制作,让千年岐黄之术焕发风采。

广州市活动现场,医生带领小朋友习练八段锦。

汕尾市活动现场,医务人员向民众赠送中药香囊。
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内,孩子们跟着太极传人练习八段锦,亲手制作中药香囊,在趣味互动中埋下传承的种子;在白云区棠景街的中医药研学活动中,幼儿们漫步中医文化长廊,辨识药材、制作艾草锤,让健康理念从小扎根;广州市胸科医院推出的中药耳坠DIY活动,将中药材与传统首饰工艺相结合,让职工们惊叹“原来中医药可以这么时尚”。
江门作为著名侨乡,将中医药惠民活动与侨乡文化深度结合,先后组织120多场“有侨味、有趣味、有情味”的特色活动,惠及民众超5万人次。活动现场的“中医摊位”各具特色,中草药标本琳琅满目,中医专家现场坐诊,望闻问切、针灸推拿、正骨理疗等传统技法悉数亮相。民众不仅能体验刮痧、耳穴压豆等适宜技术,还能参与药材辨识、香囊制作,品尝养生药茶和膏方。江门市还特别增设中医体重管理义诊,从运动、膳食、中医外治疗法等方面指导民众科学减重,让健康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江门市活动现场,中医护理特色技术惠及民众。
清远市阳山县则聚焦基层民众的健康需求,在10月10日开展的惠民活动中,既通过生动宣讲普及中药防蚊香囊制作、基孔肯雅热防控等知识,发放各类宣传手册,又联动精神卫生中心提供专业心理咨询与义诊服务,实现“生理+心理”双重健康守护,让中医药文化的关怀更为立体丰满。

清远市阳山县活动现场,医务人员讲解保健知识。
“不仅学到了养生知识,还能免费咨询心理问题,这样的活动太贴心了!”参与活动的村民陈阿姨满意地说。
跨界联动创新 传统文化“潮起来”
当传统中医药遇上“潮玩”元素,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6月7日晚,中山市中医药健康夜市人声鼎沸,一场融合传统中医、现代科技与国潮文化的健康盛宴在此上演。“本潮纲目”百草堂主题体验区内,古色古香的场景搭配趣味NPC互动,让孩子们化身“小郎中”,在把脉问诊、称药抓方的体验中轻松学习中医药知识。“我第一次熬制中药茶饮,知道了陈皮不仅能调味,还能理气健脾!”刚完成体验的莎莎小朋友兴奋地分享着收获。

中山市活动现场展示的中药养生茶饮。
夜市的诊疗区同样火爆,浮针、杵针、葫芦灸、棍针拨筋疗法等15项特色中医疗法集中亮相。民众彭先生体验完棍针拨筋后打趣道:“彻底被中医外治‘拿捏’了,按完之后浑身轻松!”这项集刮痧、推拿、艾灸于一体的非介入疗法,凭借显著疗效收获了民众的青睐。
针对夏季养生需求,来自当地多家医院的名医专家现场坐诊,为民众提供养生建议,洛神乌梅水、敦煌杏皮水等养生茶饮成为夜市爆款,让民众在解渴的同时调理身体。康养互动区的大众拉筋操、柔力球、八段锦教学,更让健康养生成为一种潮流生活方式。

惠州市活动现场,医务人员为民众提供中医药服务。
AI人工智能脉象采集分析机器人在夜市上亮相。3分钟即可完成面相、舌象、手诊、脉象检测,同步生成专属体质报告;智能艾灸机器人、拔罐机器人等设备的投入使用,让中医理疗摆脱了传统束缚,实现了无烟化、智能化操作,让民众切实感受到“科技+养生”的全新体验。
广州市黄埔区“中医药文化集市”现场同样引入艾灸机器人、AI拔罐设备等科技装备,实现“古法+智能”的深度融合,让中医药服务在科技赋能下更精准、更可及。
在“潮玩之都”东莞,“青年中医药文化四季潮集”成为年轻人的打卡地。市中心广场上,青年们排着长队体验中医四诊仪、缝制专属香囊、跟随教练习练八段锦,青春气息与药香相互交融。东莞打造的“小莞·小香”中医药文化IP极具特色。活动现场,70个风格各异的“潮玩”摊位涵盖名中医义诊、针灸推拿体验、药膳美食市集、国潮文艺汇演等多个板块,非遗“岭南固元艾灸法”借助潮流氛围成功“破圈”,药食同源糕点成为年轻民众追捧的网红美食。“这不是普通的市集,而是能‘治未病’的养生派对!”一位年轻参与者的评价,道出了这场跨界活动的独特魅力。
专业资源下沉 健康防线“筑根基”
优质中医药资源也在惠民活动中不断“下沉”。在粤桂协作框架下,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韩为教授团队,赴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在精神科的应用”示教活动,推动中西医协同服务模式向省外延伸。广州市荔湾区龙津社区内,三甲医院专家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紧密联动,为300余名居民提供体质辨识、药膳指导、耳穴压豆等“家门口的优质服务”;广州市海珠区中医医院通过线上直播开设糖尿病中医防治课程,600余名老年观众实时参与互动,打破了地域与时间的限制;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结合“体重管理年”行动,组织多学科专家开展联合义诊,为100余名民众制定精准的中医药干预方案。
韶关市则形成了“诊疗+科普+体验”的常态化模式。全市6个县(市、区)组织中医专家团队深入乡村社区,开展免费诊疗、体质辨识、健康咨询等服务,针灸、艾灸、推拿、火龙罐等适宜技术让民众切实受益。始兴县在老年干部大学开设中医养生讲座,乐昌市结合“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开展主题科普,翁源县、曲江区设置中医药文化展示区,通过实物展示、现场讲解、香囊制作等互动活动,增强民众的直观感受。
在韶关市中医院赴周陂镇的义诊活动中,一名长期失眠的患者经中医针灸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其康复案例在当地引发赞誉。截至活动结束,韶关市累计发放宣传资料、药品、香囊等物资若干,民众满意度显著提升,部分县区已探索建立中医药服务的长效机制,为中医药持续惠民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中医夜市”的灯火可亲,到“健康集市”的人潮涌动;从八段锦的刚柔并济,到香囊DIY的巧手匠心……广东以文化为纽带、服务为载体、科普为抓手,让中医药从典籍中走出,融入街巷烟火,成为全民健康的“守护者”。未来,广东将继续深化惠民理念,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更精准、服务模式更创新、产业发展更高效。(记者 王青云;广东省各地有关中医药机构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