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 网站首页
  • 相关机构
  • 政策法规
  • 新闻资讯
  • 项目名录
  • 项目聚焦
  • 风云人物
  • 会议展览
  • 人才培养
  • 影像展
  • 3D展厅
  • 中医药委员会
  • 山东建专科联盟强基层中医药能力

    发布时间: 2025-11-12 11:52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着眼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蓝图,明确“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就要牢牢把握这个主题,坚定不移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山东省中医药文化底蕴十分丰厚,自2021年获批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以来,山东省卫生健康委紧紧围绕“能力强、服务优、发展好、群众满意”的目标,全力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在2022、2023年度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中分别取得全国第3位、第4位的好成绩,三级公立中医医院门诊、患者满意度均居全国第一。

    这些成绩的取得,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就在于探索开展中医优势专科联盟建设。山东省自2021年启动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建设,采取“纵向成集、横向成群”的建设模式,分三批建成28个集群,涵盖15个专业,成员专科达到660个,覆盖全省所有县(市、区),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惠及民生,既优化了区域医疗资源合理布局,更全面提升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高点谋划,积极探索专科集群建设

    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始终坚持临床导向、注重系统集成,制定印发《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3年)实施方案》,在专业选取、集群组建、建设任务等三个方面探索新方法。

    第一,科学选专业。对已有重点专科的专业、地域、成效等进行综合分析,针对各级中医医院专科发展现状和需求,遴选确定发病率高、中医特色突出、重点专科集中的脑病、骨伤、针灸等15个专业作为集群建设重点发展方向。

    第二,双向建集群。引入“揭榜挂帅”和“竞争”机制,采用信息采集、量化赋分及专家评审相结合的方式,选拔出牵头专科,再由各市按照要求遴选推荐成员专科。牵头专科与成员专科之间实行双向选择,并签订《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项目建设任务书》,按照“最强专科牵头+5个市级成员专科+不少于10个县级成员专科”的原则,组建形成“金字塔式”专科集群建设模式。

    第三,精准定任务。根据对省、市、县三级中医医院的核心指标评估,量身打造牵头专科和市、县级成员专科以及集群自身的建设任务,主要从医疗服务能力、中医药特色优势、医院管理运行三个方面打造。一是强化医疗服务能力。制定《山东省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绩效考核办法》和《山东省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考核验收细则》,对集群医疗服务能力提出具体指标要求。二是增强中医药特色优势。山东省卫生健康委牵头专科全面掌握集群内特色优势技术、中医药适宜技术、院内制剂的应用情况,牵头优化优势病种诊疗方案,扩大推广应用范围,取得积极成效。三是加强医院管理运行。主要体现在患者住院费用优化方面,第一批集群较建设初期降低14.72%,第二批集群较建设初期降低13.31%,第三批集群较建设初期降低11.90%。牵头、市级与县级专科住院患者次均费用均逐年稳步下降。

    突出重点,积极拓展专科集群建设的新机制

    山东省卫生健康委以成效和质量为建设重点,强化对集群建设单位全过程管理。一是分级落实机制。坚持“党的领导+行政推进+业务指导”三方推进,努力实现集群内专科同质化发展,并向基层辐射。二是资金保障机制。2021年,省委、省政府将“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建设”作为卫生健康领域唯一的改革攻坚任务给予财政经费支持,3批集群累计投入资金2.57亿元。三是规范监督评估机制。为加强集群日常管理,确保集群建设运行质量,集群办公室具体承担集群监督、管理等10项职责,定期评估建设任务开展情况。明确医疗服务、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辐射带动、运营管理、科研创新等6大类277项考核指标,确保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建设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干、有成效。

    聚焦难点,积极创立专科集群建设的新模式

    围绕疗效为本、突出特色、整体协同、系统集成的基本原则,着力在人才培养、技术下沉、协调联动、资源共享上形成区域协同、城乡协同,发展同质的新格局。

    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畅通人才培养渠道,强化专科带头引领、业务骨干和学术继承人支撑作用,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创新推进“顶天立地”的三大人才培养路径,“顶天”即成立由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组成的专家指导委员会对集群建设提供专家咨询,“立地”即开展集群五级师承教育和“西学中”培训学习,推动人才队伍中西医融合发展,全面提高中医人才的医疗服务能力。牵头专科积极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采取不同形式培养学术骨干、学术继承人。

    二是创新技术下沉模式。牵头专科每半年至少到市级、县级成员专科实地巡诊巡查一次,通过远程会诊、查房、示教等形式推广中医药先进诊疗技术、中医优势技术,创新推进中医经典、外治、康复、治未病和护理“五个全科化”服务模式。集群牵头单位累计为成员专科推广的先进诊疗技术数量837个,到成员专科技术指导2650次。

    三是创新协调联动模式。28个集群就是28支“特选队”、28支“特种兵部队”,各集群专科以“特选队”“特种兵”的姿态创新突围,结合医改部署,打造医联体、专科联盟建设升级版,构建高效就医诊疗新格局,实施专科协同、病种协同,拓展中医药优势专业和病种的覆盖面,打破省、市、县级中医医院地域壁垒,畅通上下转诊渠道,更好满足基层群众便捷就医诊疗需求。

    四是创新资源共享模式。牵头专科统一组织、汇总制定并优化各成员专科中医优势病种诊疗规范,对基层成员专科的辐射带动作用尤其明显。同时,牵头专科利用自身科研优势,优先带动成员专科共享高层次科研项目和成果转化。山东省卫健委联合省药监局制定印发200种院内制剂调剂使用目录并动态调整,支持中药院内制剂在集群内调剂使用,方便群众用中药,用上好中药。集群内中药制剂使用量累计达到21891.46万元。

    锚定临床需求聚焦核心疗效

    注重需求导向,突出临床疗效。疗效是医疗服务的核心价值,也是患者和医疗机构最关注的焦点。集群通过定期巡诊、巡查,深入临床一线调研,收集患者常见病症、疑难杂症分布数据,分析区域内疾病谱特点,以此确定专科发展专科方向。建立疗效评估体系,从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提升、疾病复发率等多维度跟踪患者治疗效果。

    注重突出系统集成。专科集群应打破传统的工作模式,跨越众多医院协同建设,实施过程需要各地、各单位增强共同体意识,努力在理念、技术、科研、合作和管理上创新工作方法,创新管理模式。各层级专科应各司其职、精准发力,牵头专科在疑难病种攻关、特色技术推广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夯实基层服务根基,形成上下协同、优势互补的专科发展生态,实现区域协同、城乡协同、专科协同、病种协同的目标。

    注重强化动态管理,突出数据支撑。精准的数据支撑和动态调整,是确保集群高效运行、持续优化、科学决策的重要保障。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建设集群专科信息上报系统,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和管理机制,3年内对系统进行6次升级,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定期对集群数据的深入分析进行绩效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实时动态管理。

    锚定新目标推动中医药专科集群升级提质

    专科集群建设属于一项创新性的工作,目前仍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集群专科建设任务部分指标制定与专科实际有偏差,导致任务完成情况不到位;项目资金分配与实际需求有偏差,导致部分专科参与集群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市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对业务掌握有偏差,在指导、督导方面针对性不强;部分专科集群在资源整合方面仍显不足,各成员单位间协同效应未能充分发挥,导致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升;科研合作深度与广度不够,联合攻关重大课题的能力尚需加强。

    下一步,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将打造齐鲁中医药专科集群2.0,推动各层级中医优势专科逐级带动、层层辐射、协同发展,构建“纵向成集、横向成群”的中医优势专科集群发展模式。

    一是加快推进集群建设提质增效。统筹规划全省中医优势专科布局,对国家中医优势专科、省级中医药临床重点专科、县域中医药龙头专科等中医优质专科资源进行整合,建设山东省中医优势专科项目库,优化评估机制,实施动态管理。积极参与国家中医优势专科联合体建设和区域中医优势专科联盟建设,打造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2.0版,支持山东省2~5个综合实力强的国家中医优势专科争创国家领军中医优势专科。2028年底前,建成30个左右齐鲁中医优势专科联盟。

    二是加快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预计到2028年,每家县级中医医院至少建成2个中医特色优势专科,不少于2个专科加入齐鲁中医优势专科联盟。到2029年,全省建成50个左右国家中医优势专科,200个左右省级中医优势专科,600个左右市、县级中医优势专科,全省中医优势专科总体规模达到800个以上。

    三是加快塑造集群智慧化发展新优势。以整体提升专科集群发展水平为目标,紧扣“疗效为主”,着力打造智慧型中医专科集群。重点同步推进疗效可视化工程与“智汇岐黄”人工智能赋能项目,系统解决当前存在的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中医药标准化建设滞后、机构间诊疗水平不均衡、数据共享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构建科学规范的集群管理体系。最终实现集群内数据互联互通、基层中医诊疗规范率显著提高,逐步建成高质量、高效率的中医药服务共同体。[李明,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
    联系电话:010-68868488
    京ICP备202100489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1513号
  • 微信公众号

  • 视频号

  •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