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0至31日,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教育厅、四川大学联合主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支持的2025中华文化天府论坛在成都举行,百余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齐聚,共探文化遗产保护新路径,书写文明传承新篇章。王晓峰会长出席活动并作主旨演讲。

主论坛上,王晓峰会长围绕体系化、公共化、数字化、国际化四个维度,分享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协同保护机制的思考。

一、以体系化协同推动非遗的活态传承
非遗作为无形的、活态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的世纪工程。在全球范围内,非遗保护都面临着诸多挑战,而构建完善的体系化协同保护机制是解决问题的保障。在党和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我国已经成功构建了“政府引导、政策保障、社会搭台、市场推动”的体系化协同框架。此框架内,各部分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二、以公共化协同激活非遗的当代价值
非遗源于生活,其核心价值在于融入日常、服务大众。推动公共化协同,其本质是将非遗保护纳入“社会化保护”体系建设,系统构建政府推动、社会联动、公众互动的非遗保护生态,让非遗从“师徒秘传”的小圈子,走向“大众共享”的大舞台。
三、以数字化协同破解非遗的时空局限
数字化时代为非遗保护提供了全新路径,既能突破地域限制实现广泛传播,又能通过技术创新增强互动体验。通过构建资源整合、技术集成应用、多渠道传播的数字化协同体系,让技术真正成为非遗保护传承的“加速器”。
四、以国际化协同拓展非遗的跨界交流
非遗作为人类文明的活态载体,其保护传承具有鲜明的全球化价值——它不仅是特定民族的文化记忆,更是维系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纽带。在全球文明倡议深入推进的背景下,非遗国际化协同绝非单向的文化输出,而是通过“走出去”传递中国智慧、“引进来”吸收世界经验的双向互鉴过程,让不同文明在交流中碰撞火花、共同发展。
王晓峰会长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整体性协同时代。通过体系化协同,打破了传承壁垒与发展困境,构建了多元共融的生态网络;通过公共化协同,激活了非遗在当代生活中的生命力,实现了从小众传承到大众共享的根本转变;通过数字化协同,突破了时空局限,为古老技艺插上了科技的翅膀;通过国际化协同,拓展了文明对话的维度,让中国智慧为世界文明互鉴贡献力量。四个纬度,四种协同路径,共同构筑了一个立体、开放、充满活力的非遗保护传承新范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