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倡导积极婚育观,优化生育支持政策和激励措施;实施早孕关爱行动、孕育和出生缺陷防治能力提升计划。基于中医药对生命健康认识,发挥中医药作用提升国民生育能力、助力解决少子化现状,是中医药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重点领域之一。
近年来,我国“少子化”现象日益突出,“少子化”现状与生育率息息相关,而根植于个人健康与生育能力的“不能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环境因素、饮食安全及个人生活习惯异常,各种慢性病发病率持续增高,作为正常生理现象之一的生育能力也受到严重影响。健康夫妇不孕育、患病夫妇难孕育,男性性功能低下、少精症、无精症、精子活性度低,女性多见卵巢早衰、卵泡发育不全、排卵异常等,特别是近年来多发妊娠后胎停、频见胎儿发育异常等,形成“生子难”的被动局面。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国家政策支持、社会各方面关注,充分调动家庭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注重发挥中医药防治的优势作用,实现适应生命规律的优生优育,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人力基础。
一、从生命至上与“莫贵于人”理念认知孕育
中医认为一切内蕴灵性的生物都称为含灵,应充分尊重其生命。既尊重生命同处天地之间所需遵循的共性,也尊重自然精妙化生万事万物所成的个体差异。《礼记·礼运》有言:“人者,天地之心也。”《素问·保命全形》提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是社会结构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是一切社会活动和生产力的主动发起者、主观创造者。中医倡导“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理念。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核心,一方面要尊重每个人的生存权利,维护其生存空间、保障其生存物质、捍卫其机体完整与健康;另一方面要尊重其思想、情感、逻辑及由此发起的主观举措。坚持生命至上,对生命负责,主动维护生命健康,同时不因自身利益或自我私欲损害他人生命,这是中医认知生命观的根基。因此中医十分重视人类生命的延续发展,从“两精相搏,谓之神”“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认识生命源头、健康与长寿而维护生命数量与质量。
二、以“阴阳和合”理念助力孕育 阴阳动态平衡是中医生命观的核心,阴阳和合是孕育生命的基础。《素问·上古天真论》:“阴阳和,故能有子。”阴阳和谐是孕育生命的关键,代表天地精气和男女精气的相互交融。 一是备孕备育阶段,中医时常要求夫妻双方同时调理。根据各自生理特性和性别差异,既调节双方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又促进男女精气的有效结合,备孕备育阶段根据性别差异及机体特性用中药提前干预,能增加生殖细胞的活性程度、结合率,提高受精卵的着床率、存活率,改善内环境为受精卵发育成胎体奠定基础,确保并增强受孕、成胎、分娩各过程的质量。 二是对患有疾病的备孕夫妇,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调理提高孕育能力。在治愈原发病的同时,择机孕育,既提高夫妇健康水平,也有利于胎儿、婴儿的健康成长。 三是对生育能力低下的中医治疗,中医辨证论治性功能低下、少精症、无精症、精子活性度低,女性卵泡发育不全、排卵异常等,特别是对妇科常见影响生育的疾病,从疏肝、补肾、调理气血等辨证论治,优势作用凸显,效果显著,促进夫妇与胎儿健康。 四是对妊娠后胎停或多次胎停发育的孕妇,中医主张孕前夫妇同时调理治疗。近年来,我国胎停发病率逐渐增高,且容易复发,给家庭与社会造成较大影响。中医药诊治胎停,备孕之初即当预培其损,化瘀正源,疏肝补肾,夫妇同治方能成功受孕,至胎已结成,则宜调理气血养胎、保胎、安胎,保护胎儿足月顺产。 中医药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统一,围绕尊重生命、平衡阴阳的核心思想,基于其独特的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以保胎、养胎、安胎、寿胎方式,对孕育阶段全周期调理治疗,有利于提高生育能力与质量,对提高生育率和生命质量意义重大,是助力解决我国少子化现状、从娃娃做起,全面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的战略选择。 倡导生育不仅是个人选择,更是对家庭与社会的贡献,要注重营造支持生育的健康社会环境,构建“生育为荣”的社会风尚,这有利于促进改善“少子化”状态,促进我国人口高质量发展。 作者:曹洪欣,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原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中医药委员会会长,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代表性传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