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是中医药宝库的精华。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医药非遗,对健康中国、文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定于11月28-30日在深圳市下沙文化广场举办“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展览由诊疗技艺、健康佳品、多元融合三大板块构成,展出中医药非遗项目近50项,包括中医诊疗法、针灸、中医正骨疗法、中药炮制技术、中医传统制剂方法、藏医药、蒙医药、壮医药、瑶族医药、苗医药、侗医药、回族医药、彝医药、维吾尔医药等。
观众通过现场互动体验,近距离触摸千年传承的匠心精神,亲身体验中医药非遗诊疗的独特疗效与魅力,深刻理解中医药文化的深厚积淀与不朽生命力,见证古老医术在新时代的焕新活力,感受中医药对现代生活的深层滋养。
2025第七届福田围村风情季的重头戏“福田村晚”也将于11月29日在下沙文化广场精彩呈现,还有围村宝藏美食、线下市集......
一、诊疗技艺
该板块集中展示中医药非遗特色诊疗方法与技术及中药炮制的精湛技艺,让观众亲身体验中医药非遗诊疗的独特疗效与魅力,近距离触摸千年传承的匠心精神,见证古老医术在新时代的焕新活力,感受中医药文化的深厚积淀与不朽生命力。
国家级非遗项目:中药炮制技艺

“中药炮制技艺”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为成都中医药大学,现已认定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
几千年以来,各地区根据自身自然环境、人文地理以及用药习惯,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中药炮制技术体系。川派中药炮制作为全国四大流派之一,形成于明清鼎盛时期,徐楚江教授为现代中药炮制学科的主要创建人之一,主编了本学科全国第一、二版统编教材。胡昌江教授承前启后,将该项目申请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经过几代川派炮制人不懈努力,确立了“辨证施治、随方炮制”的理论特色,形成了药为医用的临床特色,道地药材炮制、复制法、特色发酵、炼丹术等为代表的技艺特色,复制大黄系列(独黄丸、清宁片等)、附子系列、九转南星、仙半夏、曲类饮片、中九丸等为代表的品种特色。
国家级非遗项目:平乐郭氏正骨法

“平乐郭氏正骨法”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为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现已认定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4人。2013年,“平乐郭氏正骨流派”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为国家第一批中医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单位;2019年,“平乐郭氏正骨法”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实践优秀案例。
平乐郭氏正骨于1793年,起源于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盛传八代,享誉海内外。第五代传人高云峰、第六代传人郭维淮通过献秘方、建医院、建学校等举措,使这一家传绝学逐渐成为中医骨伤科的重要学术流派。其以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理论系统、技术领先而驰名中外,成为中医骨伤领域的标杆,在全国骨伤界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平乐郭氏正骨现基本形成了以洛阳为大本营,郑州、三门峡、深圳、西北、海外为主要分支,重庆、杭州、厦门等32个流派传承工作站,辐射全国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发展格局。
国家级非遗项目:贾氏点穴疗法

点穴疗法是中医的特色疗法,是根据武功点穴原理演化而来,其理论根植于中医的脏腑、经络、气血学说。并融入了太极、八卦等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具有明显的中国传统文化烙印。医者根据不同病种和病情,在患者体表适当的穴位或特定的刺激线上,用手进行点、按、掐、拍、叩等不同手法的刺激,通过经络的作用,促进体内的气血畅通,使已经发生障碍的功能活动得以恢复。
“贾氏点穴疗法”于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代表性传承人陈荣钟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名中医。从医50多年,创“牙签理论”安全速效治疗颈椎病,“地基理论”治疗腰突症,“点穴治瘫十法”治疗瘫痪类疾病,“网络透穴针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等。曾随国家领导人及有关部门赴美国、意大利、德国等多个国家讲学,曾为多国政要治病,被誉为“中外友好白衣使者”。
国家级非遗项目:南少林理筋整脊疗法

“南少林理筋整脊疗法”于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为海峡南少林手法医学协会,福建中医药大学王和鸣教授为该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该疗法是源于福建南少林寺的传统中医骨伤科诊疗技艺,核心学术思想为“禅、医、武结合”与“形、气、神并重”,强调手法整复、筋骨并重、内外兼治与医患合作。该疗法将南少林功夫底蕴与中医理论相融合,手法讲究“医武、动作、气息”贯通,针对颈、胸、腰等部位筋伤与骨错位,形成多方位的特色理筋整脊技术,并配合经验方药与练功法进行综合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充分展现了中医骨伤学科的重要学术价值与临床特色。
国家级非遗项目:杨继洲针灸

“杨继洲针灸”于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为衢州市中医医院,现已认定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金瑛。
杨继洲针灸发源于中国衢州,是在衢州特定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生长起来的,具有完整理论和独特疗法的医学体系,倡导天人合一,重视基础理论、辨证选经、循经取穴、取穴少而精,讲究手法操作,以杨氏家传与独创的操作手法下手八法、十二字次第手法为重。
2023年衢州市中医医院作为牵头单位成立衢州市杨继洲针灸联盟,联盟成员单位及承创新基地除衢州市当地医疗机构外,还遍布中国新疆乌什县、江西省婺源县、浙江省台州市等地。
国家级非遗项目:岭南陈氏针法

“岭南陈氏针法”于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是国家中医药管理中医适宜技术推广项目,保护单位为广东省中医院,现已认定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名。
该针法历经陈宝珊、陈锦昌、陈全新、陈秀华等六代逾百年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包含飞针法、分级补泻法和导气法,有进针快、痛感小、手法轻、得气快、补泻灵等特点,奠定我国无痛针灸技术里程碑,实现针刺规范化和量化,成为我国针灸学术流派重要组成部分。临证以“阴阳互济、通调和畅”为学术思想,治疗失眠、颈椎病、面瘫、特应性皮炎、多囊卵等疗效显著。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秀华教授已设立工作室8家,培养传承人和研究生137人,出版专著42部,曾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李时珍医药创新奖。
国家级非遗项目:陆氏针灸疗法

“陆氏针灸疗法”于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为保护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为共同保护单位,现已认定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上海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
该疗法产生于清末民初,是我国近现代国内外影响最大的针灸流派之一,是以陆瘦燕为代表的陆氏针灸流派的针灸学术思想和学术经验的总结。
目前已建立“陆氏针灸疗法”非遗项目保护研究室,上海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吴焕淦教授为上海市非遗协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24年“陆氏针灸疗法”喜获市教委“非遗真人数字图书”一等奖,发表“陆氏针灸”传承相关学术论文30余篇。通过陆氏针灸特色门诊、义诊、科普、科学研究、师带徒等,传承发展陆氏针灸。
上海市市级非遗项目:海派灸法

“海派灸法”于2024年被列入第七批上海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为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吴焕淦、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刘慧荣。
海派灸法立足上海本土灸疗根基,汲取浙江高氏灸法之精华,兼收西方科学研究理念,是集预防与治疗为一体的特色灸疗体系。20世纪90年代,吴焕淦任职于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传承发展脏腑灸、太乙灸等特色灸法。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2项国家“973计划”灸法项目,为灸法理论现代化筑牢根基。其领衔完成的“灸法治疗肠腑病症的技术与临床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让海派灸法在当代焕发生机。
国家级非遗项目:蕲春艾灸疗法

“蕲春艾灸疗法”于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蕲春县文化馆,已认定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
该疗法是以蕲艾为灸材,以流传于蕲春四百余年的民间灸法为独特技艺的一种治疗方法。它兴盛于明清,以李时珍等医家为代表,以《本草纲目》等著作为载体,是蕲春及周边地区百姓世代相传的防病治病及养生保健习俗。李时珍称其“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其代表性灸法有:雷火神针灸、蕲春大灸、蕲春火灸等。现代研究表明:它具有抗菌、抗病毒等作用。体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天人合一”和“治未病”等思想,是李时珍中医药文化的活态记忆和当代传承。
国家级非遗项目:顾氏外科疗法

“顾氏外科疗法”于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现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11人。
第一代顾云岩1862年开创了顾氏外科流派。第二代顾筱岩被称为“疔疮大王”。第三代顾伯华是现代中医外科学的奠基人与开拓者。第四代陆德铭、马绍尧、唐汉钧、朱培庭、陆金根、顾乃强、顾乃芬、顾乃芳等,确立了顾氏外科在现代中医外科领域学术界的领军地位。第五代传人以专科专病诊治研究为重点。第六、七代传人,正着手从宏观到微观全面开展顾氏外科流派学术内涵的传承、创新、发展工作。
顾氏外科已经形成集疮疡、乳腺、皮肤、肛肠、急腹症等为一体,国内唯一具有完整传统中医外科学术体系和建制的临床学科,极具中医特色与优势。
广东省省级非遗项目:岭南传统天灸疗法

“岭南传统天灸疗法”于2012年被列入广东省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为广东省中医院,现已认定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4人。
该疗法源于晋代葛洪、鲍姑等医家,在岭南地区盛行,采用特制中药敷贴穴位,通过激发经络气血疗愈疾病,体现"冬病夏治"理念,具有鲜明地域特色与群众基础。传承基地广东省中医院应用该疗法服务患者超600万人次,国内外推广应用累计突破1000万人次。传承团队系统整理天灸理论、改良处方,出版专著4部,授权发明专利3项,牵头制定广东省地方标准并写入大学教材。目前已累计培训传承人1000余名,全国掌握该技术医师逾万人,在规范化传承与推广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广东省省级非遗项目:西关正骨

“西关正骨”于2009年被列入广东省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为广州市荔湾区骨伤科医院(西关正骨医院)。现已认定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3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4人。
西关正骨是广州西关地区多家伤科名医将岭南医学及武术结合而成的,以整复理伤手法、杉皮夹缚固定、岭南伤科名药、易筋导引功法为治疗特色的传统正骨疗法。其应对筋骨疼痛,讲究治病探源,善用五则,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传承人多崇尚习武,融武助医,手法力足而活、刚柔迫直;以杉树皮为夹板材料,取其轻巧透气,弹性固定;沿用前辈验方,以岭南本草制成9种剂型,辛凉透骨、瘀去肿消,有别于辛温通络之北药;指导患者学习武术拉伸、筋骨力训练、吐纳功法,达到促进康复、巩固疗效和治未病的目的。
广东省省级非遗项目:刘氏毫火针疗法

“刘氏毫火针疗法”于2022年被列入广东省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由中山市中医院、东莞市虎门中医院承担保护工作,白伟杰(中山)、李洁与霍敬贤(东莞)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刘氏毫火针疗法源于古代火针,始于中国近代著名武术家刘志清,已有百年历史。经其子刘恩明教授于60年代研制创立,将毫火针当初仅用于跌打损伤治疗的针法,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神经、骨科、风湿、五官、男科、皮肤美容等各种病症,形成了一套完整、简捷、安全、有效、易学且结合了现代医学特点的疗效显著的特色针灸疗法。
江苏省省级非遗项目:益肾蠲痹法治疗风湿病技术

“益肾蠲痹法治疗风湿病技术”于2016年被列入江苏省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为南通良春中医医院。
该疗法根植于深厚的中医理论,以“益肾壮督治其本,蠲痹通络治其标”为核心思想,针对风湿类疾病(中医称“痹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法、方、药体系。它不仅是历代医家临床智慧的结晶,更体现了中医“治未病”与整体调理的哲学理念,在缓解患者病痛、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显著的实践价值。
目前,南通市已认定两名代表性传承人:国医大师朱良春第二代传承人、江苏省名中医朱婉华以及第三代传承人、主任中医师蒋恬,他们肩负着活态传承的重任,通过临床带徒、学术研究等方式,确保这一宝贵医术薪火相传。
浙江省省级非遗项目:何氏妇科

“何氏妇科”始于晚清,薪火相传6代,逾170余年,学术内涵丰富,在医林中独树一帜,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享有盛誉,于2023年被列入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设有含意大利、香港等流派二级工作站11个,流派示范门诊10个。
何氏妇科重视整体观念,突出脏腑经络辨证,重视奇经论治,独创“调补奇经八法、调冲十法、调肝八法、扶正解郁三法、治崩三法、治带四法、育麟四法、安胎五法”等特色鲜明的中医妇科疗法,疗效卓著。
传承基地--杭州市中医院中医妇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专科、重点学科,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浙江省中医药重点学科,杭州市医学重点(一类/高峰)学科(牵头单位)。
四川省省级非遗项目:嘉州中医滋脾疗法

“嘉州中医滋脾疗法”于2011年被列入四川省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是文化底蕴深厚、诊治方法独特、临床疗效显著的一种中医诊疗方法。项目保护单位为乐山市中医医院,代表性传承人为汤一新教授。
该疗法从独特的视角,诠释和展现了“脾为后天之本”的指导价值,提出了“脾阴是后天之本的本中之本”、“脾有阴虚、阴实的不同病变”等学术创建新命题,全面揭示了多种疾病中脾阴虚证的内存机理和临床特征,明确了脾阴虚的证治规律,首次提出并实践了滋脾药物的性味和归类,制定了脾阴虚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标准,确立了脾阴虚主证和相关兼证的选方用药标准及疗效判断标准,形成了囊括汤剂和膏、丹、丸、散的系列专方专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滋脾疗法体系,使临床上一批疑难病的治疗化难为易。
河源市市级非遗项目:烧麻红火

“烧麻红火”于2024年3月被列入河源市第九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为和平县中医院,代表性传承人为梁志中。
该疗法起源于中原先民用火祛寒的实践,客家人自中原南迁期间,结合战乱创伤、耕作劳损及岭南湿热气候,逐步完善形成系统疗法,民间保留“烧痧阿婆”等传统称谓,采用苎麻根皮制成的麻绳经山茶油或草药汁浸泡后点燃施灸,通过触灼特定穴位治疗疾病,具有收效快、疗效高、适应症广、费用低等优点。
第四代传承人梁志中在10岁开始学习烧麻红火,并且靠着这门传统医药走进了中医药大门,至今已有40余年,其编撰的《梁医良药集》,对传承该疗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焦作市市级非遗项目:晁氏正骨

“晁氏正骨”于2022年被列入焦作市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2025年被列入深圳市龙华区第五批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晁氏正骨始于清同治年间河南温县卫村,历经五代匠心传承,积淀百余年历史底蕴,是中原地区中医骨伤科重要学术流派。
创始人晁建功被誉为“一代镖王”,精通针灸推拿,奠定该疗法独到的跌打损伤诊疗体系。第四代传承人晁凡、晁前进师从平乐郭氏正骨大师郭志明,精进技艺并确立流派框架,后不断融合中医正骨手法、太极拳理论与现代病症特点,提炼十九种核心手法,构建科学理论体系。
秉持“治养结合、医武同修”理念,深植温县太极拳文化,将太极“听劲、知劲、懂劲”精髓融入正骨手法,针对颈椎病、腰椎病等疼痛问题及骨折、关节脱位等病症,以“拔伸、复位、对正”为核心,采用小夹板外固定,不开刀、不手术,兼具痛苦少、恢复快、疗效确切的优势。
二、健康佳品
该板块精选中医药非遗相关的产品,通过实物展示与解说,让观众直观领略中医药瑰宝与精华。同时,深度呈现中医药非遗产品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提升生活品质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与重要贡献,彰显中医药非遗守护民众健康的永恒价值。
国家级非遗项目:达仁堂清宫寿桃丸传统制作技艺

“达仁堂清宫寿桃丸传统制作技艺”于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为津药达仁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现已认定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天津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2018年,该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清宫寿桃丸系达仁堂制药厂独家品种,原名“蟠桃丸”,是清朝“古稀天子”乾隆的御用秘方,最早记载于乾隆皇帝的《万岁爷进药底薄》中。在“蟠桃丸”的方剂旁,乾隆皇帝亲笔朱批:“此方药味平和,功效倍常,长精神益骨脉,又通心肾乃服食之上乘也。”清宫寿桃丸由人参、当归、地黄等多种上品药材,经奶润酒煮、九蒸九晒等炮制工艺精制而成,诸药合用,具有补肾生精、舒肝健脾、活血化痰、安神益智之功效。
国家级非遗项目:安宫牛黄丸制作技艺
(达仁堂)

“安宫牛黄丸制作技艺”于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为津药达仁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现已认定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
丸、散、膏、丹是中药的传统制剂,达仁堂制作的蜜丸,因粉质细腻、服用方便、宜于保存,有“蜜丸之王”的美誉,其最具代表性的是安宫牛黄丸。安宫牛黄丸系达仁堂传统品种,处方见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达仁堂乐家老铺创始人乐显扬之子乐凤鸣整理的《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清·嘉庆三年(1798年)吴瑭撰《温病条辨》载入此方。1913年达仁堂创始人乐达仁先生刊印《达仁堂药目》,将安宫牛黄丸列为“十大王牌”之一,享有“救急症于即时,挽垂危于顷刻”的美誉。
国家级非遗项目:达仁堂牛黄清心丸制作技艺

“达仁堂牛黄清心丸制作技艺”于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为津药达仁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牛黄清心丸系达仁堂传统品种,该方取自宋代太医局所属和剂局所编纂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牛黄清心圆”。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达仁堂乐家老铺创始人乐显扬之子乐凤鸣整理《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卷一,将牛黄清心丸列为风痰门之首。牛黄清心丸“清心火、祛湿热、健脾肾、活血瘀、安神定志、养生延年”,为养生上品。
国家级非遗项目:隆顺榕卫药制作技艺

“隆顺榕卫药制作技艺”于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为津药达仁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现已认定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
天津的“卫药”以“猛、快、便、廉”为精髓,强调直达病所,快速起效,面向大众,价廉药真,并敢于突破创新,成为极具天津特质和丰富实践内涵的中药流派。创立于1833年的隆顺榕是“卫药”的集大成者,根植津沽大地,坚持“济世寿人、泽及四方”的宗旨,追求“货全物美、货真价实、遵古炮制,力求精细”,精选道地药材,坚持时令生产、冷渗漉、双测酒、低温静置、秘调制等传统生产技艺精髓,确保药品的品质和疗效。
国家级非遗项目:京万红软膏组方与制作技艺

“京万红软膏组方与制作技艺”于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为津药达仁堂京万红(天津)药业有限公司,现已认定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
京万红软膏是一种外用纯中药制剂,秘密级国家秘密技术品种,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其组方是上承东汉名医华佗弟子吴普的“黄连解毒膏”为基础创制的医方。嗣后代代相传,至1969年,该方由项目保护单位津药达仁堂京万红药业继承与发扬,组方由黄连、黄柏、黄芩、乳香、没药等33味中药组成,以蜂蜡、麻油为基质,经传统特殊工艺制成,具有活血解毒、消肿止痛、去腐生肌之功效。尤其是在汶川地震等灾难中,解除了千百万人的伤痛。
国家级非遗项目:安宫牛黄丸制作技艺
(广誉远)

“安宫牛黄丸制作技艺”于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为山西广誉远国药有限公司,现已认定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名。
安宫牛黄丸出自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由12味中药组成,属名贵中医方剂的开窍剂。广誉远安宫牛黄丸含有老蜜(蜂蜜经高温处理)朱砂、雄黄(水飞法)珍珠(豆腐蒸煮)、黄金(食用级)等成分,具有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等功效。可用于热病、邪入心包、高热惊厥、神昏谵语、中风昏迷及脑炎、脑膜炎、中毒性脑病、脑出血、败血症等上述证候者。它是我国传统药物中最负盛名的急症用药,享有“救命仙丹”之称。光绪11年(公元1885年)广誉远开始系统化炮制安宫牛黄丸,是国内有明确记载炮制安宫最早的企业。
安宫牛黄丸制药过程极其复杂,至今,广誉远依旧沿承着如水飞法、豆腐蒸珍珠、药粉研细100目、裹金箔等古法炮制工艺。以裹金箔为例,所用金箔需经化涤、捶打、切箔等十几道工序特殊加工制成,金箔轻如鸿毛,需通过不断练习总结经验,确保药丸外金箔均匀分布。
国家级非遗项目:定坤丹制作技艺

“定坤丹制作技艺”于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为山西广誉远国药有限公司,现已认定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名。2004年,定坤丹的处方和工艺技术被认定为秘密级国家秘密。
清乾隆四年(1739),太医院集全国名医编修《医宗金鉴》,乾隆命令将宫妃郁血病列入研究内容。以英谦为首的医学界巨匠,集思广益,以清竹林寺僧 《竹林女科证治》中“补经汤”一方,拟就处方,施以临床后功效显著。乾隆将其列为“宫帏圣药”,专供内廷使用,亲赐药名“定坤丹”,意为“坤宫得以安定”。后定坤丹辗转传入广誉远的前身广升聚,一直为广升聚高层少数人掌握,成为广升聚的独特方剂,随晋商畅销全国、东南亚地区。解放后,能够生产定坤丹的广升远、广升誉等悉数并入广誉远,广誉远成为生产定坤丹的主要厂家。
定坤丹由红参、鹿茸、西红花、人参、熟地、阿胶等30味珍贵中药材组合而成,全方以调理气血、疏肝养肝为主,以理气活血,祛瘀通络为辅,还兼有健脾、温肾镇痛等功效,配伍得宜,寓补于行,补而不滞。
国家级非遗项目:龟龄集传统制作技艺

“龟龄集传统制作技艺”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为山西广誉远国药有限公司,现已认定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名。2004年,龟龄集处方和工艺技术被认定为秘密级国家秘密。
明嘉靖皇帝广集长生不老药,方士邵之节和陶仲文从宋代张君房所编纂之《云笈七签》中的许多滋补药品中,取长补短,加以增删,采用“炉鼎升炼”的技术,制成了号称可以长生不老的“仙药”献给嘉靖皇帝,嘉靖皇帝服用后果然身体健康,连续生子。嘉靖龙颜大悦,亲赐药名“龟龄集”,取灵龟长生不老之意。后来,龟龄集处方辗转传入广盛药店,成为山西太谷独特的方剂,作为商品流传开。几百年间,由广盛号演变为广升聚、广升誉、广开远、广誉远等一系列专制龟龄集的药号,并在国内各大城市及港、澳设立分号,使以“远”字号为商标的龟龄集驰誉海内外。
龟龄集配方广集天地四时珍稀之品(鹿茸、海马、人参、整只蜻蜓、雀脑、石燕等),根据五行思想,以五行木、火、土、金、水对应方位、颜色、季节、味道选择龟龄集的每一位味中药材。通过目前国家唯一仅存“炉鼎升炼”技术炮制,历时四载方能成药(仅仅炮制醋,晾晒成醋膏已历时三年)。服用龟龄集有平补五脏、延年益寿、强身补脑、固肾补气之功效。
国家级非遗项目: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

“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于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为广东罗浮山国药股份有限公司。罗浮山百草油为广东省名牌产品、国家中药保护品种。
该技艺以岭南地区特殊地理、气候环境为背景,采集多种道地药材,融古今智慧,加以科技创新,配合蒸馏、过滤、配制等工艺而综合形成的一种独具岭南特色的油剂制作技艺。传承人陈新泉和廖志钟在继承传统制法的基础上,研究和优化关键工艺参数,使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不断发展和提高。
罗浮山百草油处方来源于1600年前晋代医药学家葛洪,由金耳环、还魂草、吊黄、金钱草等68味珍贵的罗浮山地道药材及11味道地芳香植物精油组方而成,经过72道工序,具有极高临床应用价值。其祛风解毒,消肿止痛、止痒的功效,适用于治疗各种风毒、湿毒、热毒、暑毒引起的一系列症状,是居家旅行的良药。
国家级非遗项目:腰痛宁组方及其药物炮制工艺

“腰痛宁组方及其药物炮制工艺”为202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为颈复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腰痛宁组方源于传承人郭晓庄教授的家传验方结合“九分散”(清代费山寿著《急救应验良方》)及其本人临床经验,传承至今历经七代、百余年。郭教授倾注了大量精力研究马钱子及相关方剂,并根据疗效筛选出由马钱子为君药的腰痛宁胶囊组方。1985年,颈复康药业承接了腰痛宁胶囊生产、科研等工作,并经国家批准上市。
该工艺遵古炮制,特别对马钱子坚持采用传统“砂烫法”。传统炮制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及设备相结合,研发出的独特炮制工艺和质量标准,使这一遗产在颈复康药业的手中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为成千上万患者解除了腰腿疼痛之苦。
国家级非遗项目:鸿茅药酒配制技艺

“鸿茅药酒配制技艺”于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为鸿茅药酒文化研究会,现已认定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
鸿茅药酒选用人参、熟地、黄芪、肉桂、沉香、荜茇、红花、山茱萸、肉苁蓉等67味上等药材,加白酒、赤糖、冰糖等辅料,经“选药、炮制、另煎、鼎合、封坛、泉浸、地养、茅缩”等八步69道工序精心配制。其精妙的67味组方配伍,步步相扣的严谨系统工艺,既蕴含了中医药文化的“修合之道”,又体现了百年鸿茅“良药济世、精工取繁”的传世文化理念。
广东省省级非遗项目:小柴胡制剂方法

“小柴胡制剂方法”于2012年被列入广东省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为广州白云山光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现已认定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
小柴胡制剂方法,含两大组成部分,一是小柴胡方,二是其古法制作工艺“去滓再煎法”,取其方用其法,谓之小柴胡制剂方法。小柴胡方,源于东汉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第一方“小柴胡汤”。“去滓再煎法”乃《伤寒杂病论》所记载六种中药经典煎煮古法之一,至今已有1800余年历史。
上世纪90年代,白云山光华制药研制出解表散热、疏肝和胃的小柴胡颗粒,曾在抗击非典、“甲流”和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重要作用。首创小柴胡颗粒指纹图谱检测技术载入2025年版《中国药典》,2025年斩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
湖北省省级非遗项目:蛇通酒配制技艺

“蛇通酒配制技艺”于2024年被列入湖北省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为荆州克权医院、荆州市克痹通风湿病研究院,现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
该技艺源自清朝嘉庆年间湖北松滋万家,传承已逾二百年,遵循中医药学“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以通为用”理论,以乌蛇为主要原料,利用多种道地药材与酒协同作用。此古方内服能疏通筋脉、祛散风寒、补肾温阳、强身健体,外用能温筋散寒、活血散瘀、消肿散结、通络止痛,且对风湿痹症有很好的作用。蛇通酒由湖北老字号企业湖北景川药业独家生产,第六代代表性传承人李克权秉持“医者仁心”,将该酒广泛用于临床疗疾与养生。
黑龙江省省级非遗项目:王家康保健贴(散)

“王家康保健贴(散)”于2024年被列入黑龙江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为黑龙江省王家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现已认定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同江县级代表性传承人5人。
王家康保健贴(散)是以20余味中药材为原料,用传统工艺炮制而成的人体外部贴敷保健剂型产品,距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
保健贴制作需经过麻油浸药→烈火煎沸→文火久熬→药枯过滤→药油滴水成珠→下黄丹→加香药→去火毒→涂布冷却→烘化贴用等程序。
保健散制作需经过中药瓦器碳化→研磨成粉→铝器加醋水熬制而成的醋膏,涂布贴用在人身体因风寒湿邪导致的骨关节疼痛部位,提高生活质量。
三、多元融合
该板块全面呈现少数民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文化、特色诊疗技法、相关产品及其在健康服务中的突出价值,深入弘扬少数民族医药文化的精髓与理念,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与民族团结。
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藏医药浴法

“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于2018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藏医药浴疗法”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藏医药浴法,藏语称“泷沐”,是藏族人民以土、水、火、风、空“五源”生命观和隆、赤巴、培根“三因”健康观及疾病观为指导,通过沐浴天然温泉或药物煮熬的水汁或蒸汽,调节身心平衡,实现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传统知识和实践。
该遗产项目既体现了相关社区民众通过沐浴防病、疗疾的民间经验,也是以《四部医典》为代表的传统藏医理论在当代健康实践中的继承和发展。藏医药浴以藏医三因观念为理论依据,是一种藏医学“内外结合”的民族特色疗法,以“五味甘露”为基础配方,在五味甘露药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病种添加“卡擦”药,从而形成了丰富的临床效果。
国家级非遗项目:索瓦日巴——藏医有关生命、健康及疾病的认知与实践

“藏医药(索瓦日巴——藏医有关生命、健康及疾病的认知与实践)”于202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现已认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次仁罗布、多杰仁青2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
索瓦日巴是基于藏民族传统文化产生的认识生命现象、疾病规律、调养对策的一种知识和实践,在适应高原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创造和发展,并世代相传,是藏族五明文化之一。
索瓦日巴以苯教医学为理论根基,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完善。到公元8世纪,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诊疗方法。其理论是以人的身心、人与宇宙高度协和统一的整体观和哲学思想为基础,分析五元的动态规律及相互间发生的作用,并将其作为人和自然共同的物质能量基础,在人体对应为“隆”(风)、“赤巴”(火)、“培根”(土和水)三种生命能量;索瓦日巴认为生命的持续和健康是三种生命能量对立统一形成的动态平衡,此平衡破坏时则产生疾病。
国家级非遗项目:蒙医传统正骨术

“蒙医传统正骨术”于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为内蒙古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现已认定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3人。
蒙医传统正骨术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独特医疗技艺,该技艺历史悠久,融合了蒙医理论与实践经验,以“整体观”为核心,以手法复位、夹板固定、喷酒按摩、辨证使用蒙药、早期功能锻炼等治疗等特色疗法,促进损伤部位愈合,兼具疗效确切、创伤小、康复快的特点。
作为蒙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骨术不仅是治疗骨折、脱位等骨关节疾病的实用技艺,更蕴含着蒙古族“天人合一”的健康理念与求真务实的实践精神。如今,通过传承人培养、技艺标准化整理与数字化保护,这一古老技艺正焕发新生,为守护各族群众健康、传承民族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内蒙古自治区区级非遗项目:蒙医沙疗

“蒙医沙疗”于2015年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为乌海市中医蒙医医院,现已认定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2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3名,传承群体35家联盟单位,乌海市中医蒙医医院蒙医沙疗科已建成自治区级临床重点专科。
该疗法是蒙古族世代传承的纯天然绿色疗法,源于12世纪,以富含18种以上矿物质的天然沙粒为介体,融合热力、压力与蒙药渗透作用,43-55℃精准控温下,实现止痛、燥黄水、改善循环、未病先治的功效,对风湿关节炎、颈肩腰腿痛等寒性疾病疗效显著。分室内全年施治与室外6-9月诊疗两类,含全身、局部、沙袋三种核心术式。
国家级非遗项目: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于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为广西中医药大学,国医大师黄瑾明教授为其代表性传承人。
该疗法是壮医最具代表性的灸法之一,其药线以苎麻搓制而成,并浸泡特制的壮药药酒。使用时,将点燃的药线点灸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9世纪末,其在广西柳江就已盛传,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自1982年开始,黄瑾明、黄汉儒等科研人员,与传承人龙玉乾祖一起,开展了对本疗法的发掘、整理和推广应用。同时,将其引入广西中医药大学课堂。
该疗法所用药线便于携带,操作简单,广泛应用于内科、皮肤以及疼痛性疾病的治疗。在壮乡,药线被称为“救命线”,为壮族人民的健康、繁衍做出重要贡献。其简便验灵的特色在当代社会依然继续发挥着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医学价值。
国家级非遗项目:苗医药(九节茶药制作工艺)

“苗医药(九节茶药制作工艺)”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医药研究院,现已认定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
苗药“vob jif get”(汉语意译:骨节样的当茶喝的菜--当地人们聚会时及夏、秋季做农活时,用九节茶煮水当茶饮,既防病又止渴),又叫“Jabsangbsongd”(汉语意译:接骨的药),是金粟兰科草珊瑚属的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 (Thunb.)Nakai,是黔东南苗族普遍应用的天然药用植物。全草供药用,流传久远。从初始的治疗跌打损伤单方,发展到以九节茶为主药,配伍相应的药物的复方制剂;用于治疗骨折、感冒、脑炎、肺炎、阑尾炎、腹泻、妇科炎症、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痛、创口感染等。
国家级非遗项目:侗医药(过路黄药制作工艺)

“侗医药(过路黄药制作工艺)”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医药研究院。
侗药“Luc jenc”指的由“Luc”发现的,生长在坡地一种草药,即报春花科植物过路黄Lysimachia christinae Hance及同属植物临时救Lysimachia congestiflora Hemsl.。侗语亦称Ugs xenp wap, Dah kuenp mant,是黔东南侗族普遍应用的天然药用植物。全草供药用,流传久远。从初始的治疗跌打损伤单方,发展到以过路黄为主药,配伍相应的药物的复方制剂,其制作工艺简便;常用过路黄鲜药汁、鲜药敷剂、过路黄复方煎剂、酒剂等;用于治疗刀伤、扭伤、跌打损伤、蛇伤、中耳炎、无名肿痛、泌尿道结石等疾病。
国家级非遗项目:维吾尔医药(库西台法)

“库西台法”于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是传统医药毒性药材炮制技艺,保护单位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医药研究所。
“库西台”意为“烧”或“炼制”,是一种通过加热处理药物的独特炮制工艺。其操作方式多样,包括泥封闭炼法、泥包药炼法、锅炼法、烟化炼法和加热滴炼法等。该法具有降毒、改性、增效、利存、提纯及提高依从性等六大核心作用,标志着其从单纯工艺升华为系统的药学理论,成为理解药性、提升疗效与安全性的有效途径。通过非遗保护,“库西台法”得以传承并融入现代医学研究,让独具特色的传统医药技艺得到充分利用并为人类卫生健康事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贵州省省级非遗项目:彝医飞针疗法

“彝医飞针疗法”于2024年被列入贵州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是一种源自中国西南地区彝族的传统医疗技法,其融合了彝族丰富的医药知识和独特的文化信仰。彝医飞针疗法采用望诊、摸骨触诊和方位推算法等独特的诊断方法,通过望诊定位、摸骨扪筋,准确判断病根。飞针点刺和特效点穴为基础,通过快速点刺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和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多种疾病,特别是疼痛类疾病,如颈肩腰腿痛、内科杂病、慢性病康复等。
该疗法在廖氏家族中传承了五代,历经百年。第四代传承人廖烨纯不仅继承了传统技艺,还结合现代临床实践进行了创新,创立了“彝医飞针调衡疗法”,并在毕节市第三人民医院、威宁自治县中医医院开设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医飞针传承工作室,推广彝医飞针疗法,造福一方。
青海省省级非遗项目:回族医药(马尔哈米贴敷疗法)

“马尔哈米贴敷疗法”于2023年被列入青海省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代表性传承人为青海红十字医院回医科谭启龙主任。
该疗法是中国回医药学经典外治法之一,最早被记录于元明之际官修《回回药方》(共三十六卷被珍藏于国家图书馆)。它源自古代丝绸之路,是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被广泛用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及女性生殖系统等临床诸科杂病。理遵回医学"真一﹣两极﹣三品﹣四素﹣五源﹣六因﹣十二宫论"及"禀赋论";法取回医学巨著《医典》、《注医典》及《杏林捷要》等;方循《回回药方》、《瑞竹堂经验方》等历代回医经方;药撷《神农本草经》、《海要本草》、《药物志》、《中国回药》等。
广西壮族自治区区级非遗项目:金秀瑶族灯草灸疗法

“金秀瑶族灯草灸疗法”于2018年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代表性传承人赵衷民是来宾市第二批名中医,金秀瑶族自治县瑶医名医。
该疗法是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治病方法,主要通过灯草的热力和药性刺激人体穴位,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调理气血的目的。其要先选定穴位,后取制作好的3厘米以上的灯芯草条,浸湿植物油,继而施灸者按照一定手法灸(烧)穴位,一般5日至7日灸一次,间隔时间最少要5天,第二次避开原灸点,3次至5次为一个疗程。
让我们共同期待、共同参与、共同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