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我描述中西医融合需要经历的几个发展阶段,我会用恋爱、结婚、生子去形容。”在2025通用健康管理大会中医药发展分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作了这样有趣的比喻。
仝小林认为,中西医协同像恋爱,是术的叠加,是在各自的理论框架内,为了共同的治疗目标,进行策略上的配合与补充,如病证结合。目标是中西并行、协同增效。中西医协同是当前最广泛、最易推广的模式,是中西医结合的基础。中西医结合则像结婚,是法的创新。在诊断和治疗方案上,将中西医理论与方法有机地整合到一个统一的诊疗框架中,如态靶辨治。目标是中西汇通、体系重构。中西医结合是通往中西医融合的关键桥梁,要求临床医生和科研工作者同时具备两种思维并能进行创造性整合。而中西医融合就像生子,是道的融合,是通过深层次的科学研究,在理论层面创造出统一的新医学范式,超越现有的中西医界限。目标是如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提出的“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中西医融合是长期的、宏大的终极愿景,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和科学技术的突破。
仝小林表示,中医的治疗模式是从宏观入手的“调态”。如河边的苔藓,长得茂密的地方都很湿润,阳光强烈的地方都很干燥。类比于人体,湿重舌苔就厚腻,热重舌苔就黄干。
“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医的‘态’有着先天的不足。”仝小林说,一方面只关注刻下的“状态”,难以把握疾病的“动态”和未来发展的“态势”。另一方面是对现代医学客观指标的“打靶”严重不足。中医擅长宏观“调态”,西医擅长微观“打靶”。中医之进步在于深入“微观”,西医之进步在于放眼“宏观”。因此,以“打靶”见长的西医精准医学,在应对老年病、慢性病、多代谢紊乱的疾病方面,应向以“调态”见长的中医学借鉴思路与方法,“态”“靶”同调。中西医相向而行,使“态”与“靶”优势互补,应是中西医结合的高级范式,是中西医融合的基础。
谈及打“靶”,仝小林提到,自己的学生曾在广西大瑶山区测了23位百岁老人的血压,这些老人没有量过血压,也没有吃过降压的药物,收缩压平均在170mmHg,最大的脉压差达到142mmHg。“按指南培训出来的医生,看到这样的血压指标,肯定要让老人立即住院,实施严密的血压监测。可人家活到了百岁以上。”仝小林说。
“这提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生命全周期血压的自然变化,我们真的了解吗?统计得到的高血压群体基线值,在实际治疗中是否需要考虑个体的不同?不同年龄段的高血压病,诊断是否按同一标准?达标值是否一样?引起高血压的原因不同。如果见到高压就一味的降,会不会按下了葫芦起了瓢,又出现其它指标的异常?生病是身体求救的信号,疾病是身体求衡的表现,治病必求其本。”仝小林说。
仝小林表示,当前社会已经进入老年病、慢病和代谢病的时代,共病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共病,对三甲医院的专科医生说来,整体把握并不容易,而基层的全科医生,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因为他们像“铁路总管”,而不像只管某一个专科疾病的“铁路警察”。对患者进行全面管理,这对中、西医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西医融合有四个前提条件,一是对生命全周期自然规律和相应指标的深刻了解,二是对各种组学关系的深刻揭示,三是对中医药治病原理的深刻阐明,四是能够统领中西医两套理论的创新范式。”仝小林说,态靶辨治可为中西医融合铺平道路。(记者 徐婧)

















